黑山:
简介 黑山共和国黑山共和国(塞尔维亚语:Република Црна Гора/Republika Crna Gora,即“黑色的山”),台湾译门的内哥罗蒙特内哥罗或门得内哥罗,是位于巴尔干半岛西南部,亚得里亚海东岸上的一个多山小国。其东北为塞尔维亚,东为科索沃(2008年2月17日单方面宣布独立),东南为阿尔巴尼亚,西北为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以及克罗地亚,西南则为地中海的一部分—亚得里亚海。黑山原为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的六个加盟共和国之一,南斯拉夫的四个加盟国(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马其顿)在20世纪九十年代初独立后,黑山和塞尔维亚成为了南斯拉夫仅存的两个加盟共和国。2003年,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决定放弃“南斯拉夫”的国名,改称塞尔维亚和黑山。2006年5月21日,黑山举行公民投票,独立派以55.50%的得票比例在投票中险胜;同年6月3日,黑山国会正式宣布独立,恢复了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独立地位,同时成为世界第193个已获承认的独立国家。国徽 国徽地理 位于欧洲巴尔干半岛的中北部,亚得里亚海东岸上的一个多山小国。面积1.38万平方公里。其东北为塞尔维亚,东部为属于塞尔维亚但现在由联合国管辖的科索沃黑山共和国,东南为阿尔巴尼亚,西北为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以及克罗地亚,西南则为地中海的一部分—亚得里亚海。黑山境内以山脉、丘陵为主,位于中北部的博博托夫库克山为境内第一高峰,海拔2522米,附近的塔拉河有高达1300米的峡谷,该地亦已列为世界遗产。
只有沿海地区为狭长的平原地区,海岸线总长度: 293公里 ( 海滩长度73公里 )其中西北部的科托尔峡湾为欧洲位置最靠南的峡湾,该峡湾东岸有古城科托尔,现已列为世界遗产。有杜米托尔国家公园和斯卡达尔湖国家公园。气候主要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沿海地区为地中海式气候。一月平均气温-1℃,七月平均气温28℃。年平均气温13.5℃。历史 黑山的先民是伊利里亚人,公元前3世纪时被古罗马征服。罗马帝国衰落后,伊利里亚落入哥特人之手。拜占庭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一世又占有这一地区。公元6~7世纪,部分斯拉夫人越过喀尔巴阡山移居巴尔干半岛,与当地的一里亚人融合。9世纪,黑山地区首次建立“杜克利亚”国家。黑山共和国1516年,黑山成为以采蒂涅为中心的政教合一国家。国君是集政教权利于一身的主教。1851年,黑山又成为世俗公国。1876年黑山向奥斯曼帝国宣战,并夺得大量土地。黑山于1878年柏林会议中正式被承认为独立国家。1910年,黑山大公尼古拉一世正式称王。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黑山加入了协约国以协助盟友塞尔维亚,随即受到奥匈帝国的侵略。1916年1月黑山被奥匈帝国完全占领。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南部斯拉夫一些民族成立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人王国,1929年改国名为南斯拉夫王国,黑山成为其中的一部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45年11月29日,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成立,1963年改为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由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简称波黑)、马其顿、黑山6个共和国以及科索沃和伏伊伏丁那两个自治省组成。黑山成为南斯拉夫的六个加盟共和国之一。1991年至1992年,南斯拉夫的四个加盟国相继宣布独立。黑山和塞尔维亚成为了南斯拉夫仅存的两个加盟共和国。1992年4月27日,塞尔维亚和黑山两个共和国联合组成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简称南联盟)。 2003年2月4日,南联盟议会通过《塞尔维亚和黑山宪章》,改国名为“塞尔维亚和黑山”(简称塞黑)。根据该宪章,两个共和国在2006年2月之后有权通过全民公决确定是否独立。2006年5月21日黑山举行全民公决,正式计票结果为,参加投票选民中55.5%的选民支持独立,超过黑山全民公决法案规定的独立标准——55%。2006年6月3日,黑山宣布独立。政治 2006年5月21日,黑山共和国举行全民公决,86.5%的选民参加投票,其中55.5%赞成黑山独立。同年6月3日,黑山议会通过《独立宣言》,正式宣布独立建国。9月10日,黑山共和国黑山举行独立后首次议会大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