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镇:
历史沿革 铜陵,古名东山。明洪武二十年(1387),江夏侯周德兴备海防倭,在东山筑城垣,建水寨,置守御千户所。因地连五都之铜砵,故易名铜山,属漳浦县六都五图。清雍正十三年(1735)划属诏安县管辖。宣统二年(1910),属诏安县铜山自治区上区。建县时,为县第一区辖属,为县知事公署驻地。民国29年,分设公道、正义两镇。1950年5月解放后,属第一区,为区公所和县人民政府驻地(称城关)。1958年,为城关人民公社。1975年,分设城关镇和铜山人民公社。1980年4月,铜山公社并入城关镇。1985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更名为铜陵镇。1994年因东山县改市需要,取消铜陵镇建制并入西埔镇,成为县城一部分,2009年经省政府批准恢复铜陵镇建制。镇区规划 明洪武二十年(1387),建铜山所城,翌年建成。城墙长571丈,厚1丈;南面城墙较高,最高处达2.1丈。古城有女墙864堞、16间窝铺。城基由条石干砌垒叠而成,城墙用粘土夹以碎石筑成。城围置四门:东门“晨曦”,西门“思美”,南门“答阳”,北门“拱级”。
清康熙三年(1664),第二次实施迁界,城墙毁坏。康熙十九年(1680)“复界”,重修城墙,乾隆二十三年(1758)又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