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北镇:
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水北镇地理位置与基本概况 水北,原名渝北,因位于渝水之北而得名,隶属新余市渝水区,距市区35公里,镇境东临江西省樟树市义城乡与中洲乡,西连渝水区下村镇、人和乡、鹄山乡,南接渝水区北岗乡,北邻上高县蒙山乡、高安市的田南乡和建山镇,是四县(市)十乡(镇)的结合部,总面积131.23平方公里,辖水北居委会、水北村、南陂村、慕江村、排江村、北港村、潭江村、石上村、金星村、楼山村、伍塘村、上村村、琴山村、昌下村、新桥村、陈家村、钱圩村、楼前村、泉塘村、黄坑村、龙骨村23个行政村,172个村民小组,12743户,总人口49023人。1988年撤乡建镇,是渝水区最大的乡镇之一,素有“茶叶之乡”、“米粉之乡”、“渝北第一镇”等美誉。水北镇地理位置优越,境内多属丘陵地带,蒙河颖江沿集镇南北蜿蜒而下,蒙山耸峙于西,北部山峦起伏,上新(上高至新余)公路沿西边缘穿过,两条人字形的乡级公路(水线、水新)主贯全镇,村级公路四通八达,交通条件十分便利。水北文化 水北集镇是全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集镇中心区面积4.7平方公里,有水北、南陂两个村委会聚茶园居,常住人口7500多人,国营镇办企事业单位39家。水北集镇贸易繁荣悠久,从明隆庆年间开始,定农历二、五、八、十日为赶集日。自清代起,兴起一年一度的赶会场,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二至初八举行,历时七天,初九为庙会。集镇建有大型室内集贸市场、竹木市场、小猪市场、耕牛市场等专类市场;1996年投资800万元,总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的颖江农贸城,是新余市最大的农村室内集贸市场,并迅速成为周边四县市十乡镇农副产品的集散地,圩日成效额达15万多元。水北镇物产资源丰富。矿藏主要有无烟煤、烟煤、高岭土等,特别是高岭土储量大,达2800万吨,主要分布在镇内勾陂、石上等地,该矿是生产耐火材料、瓷器、玻璃的好原料,开发前景广阔。农作物以水稻、棉花为主,并盛产红薯、花生、西瓜、萝卜、柑桔、茶叶等。经过多年的发展,水北镇已形成了多个具有传统特色的品牌。如三八茶厂的龙山银针以其形美、味醇香浓、耐泡的特点,获省优质名茶,远销全国二十多个省、市、区;水北米粉和豆腐分别以其酥韧、口感细腻和色美味佳扬名四方,镇供销社新引进的茶树菇栽培,经济效益明显,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近几年来,水北镇的市政建设有了很大的发展。先后投资兴建了沿江路、颖江大道和十字街,铺设了水泥路面,集镇中心还配套兴建了医院门诊及住院部大楼、税务大楼、百货大楼、文化中心站、广播电视卫星接收站等,全镇有线电视户达3000户,村村通广播,程控电话用户达2000门;全镇有中学3所,小学22所,中心幼儿园2所,教职员工近500人,在校学生达2700多人。
水北还新建了武汉伊利厂和铁观音茶厂!新余各大工地都有我们水北的基建老板!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水北镇地理位置及基本概况 水北镇位于邵武市北部,南临富屯溪,与城区相望,鹰厦铁路、316国道,纵贯境内,交通便利。镇水北镇地图机关内设机构28个,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73人,其中公务员38人,市级双管部门13个。全镇有11个行政村,154个村民小组,总户数6108户(含城镇居民),人口20605人,外来人口561人。辖区面积511平方公里,境内一马平川,土地肥沃,水系发达,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全镇现有耕地面积3.9万亩,山地面积65.59万亩,有林地面积56.8万亩,其中毛竹林3.88万亩,活立木总蓄积量200万立方米,全镇生态公益林面积1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1.6%。形成了以“林业、竹业、粮食、烟叶、蔬菜、食用菌、茶叶、畜牧业、果业”为主的九大产业格局。2007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6.1685亿元,增长20.5%,其中工业产值3.576亿元,增长20%,农业产值2.5925亿元,增长21.2%;财政收入1259.62万元,增长23.1%;农民人均纯收入5406元,增长10%。历史文化 人杰地灵。三国吴永安三年(公元260年)设昭武县在我镇故县村,并设行宫于此号称乌坂城。宋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迁县于今市区。南宋名相、民族英雄李纲以及黄潜善、黄中均出自水北,素有“过溪三宰相”之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福建省委机关曾驻扎在二都村。水北的发展与荣誉经济强镇 全力打造了故县工业园区、越王工业平台、316国道工业走廊、养马洲工业平台四个工业平台。完善项目开发工作机制,形成了“人人想项目,人人引项目”的浓厚氛围。目前,全镇共拥有生产型项目42个,500万元以上的有27个,1000万元以上的有15个,固定资产达5.2亿元。招商引资带动了全镇二三产业的迅猛发展。工商税收从02年的不足100万,到07年达到1200万。农业发展 烟叶从05年的2800亩达到07年3577.9亩,收购烤烟突破万担。改革林权,均山到户,全镇人均拥有山林面积17亩。发展果业、食用菌、禽畜等协会,做大做强农业产品,大乾村的水蜜桃、杨梅岭村的杨梅和草莓、三都村的食用菌、故县村的畜牧养殖业等迅猛发展。事业发展 新建了龙斗、一都、三都三所小学,修建了中学食堂,学校条件逐年改善。建有52个文化中心户,重点创建“一村一品”特色文化中心户11户。各村的文化俱乐部设施逐步完善,管乐队、秧歌队、腰鼓队、舞龙队等文艺队伍逐步走向成熟。计生服务工作始终走在全市前列。逐年完善“五保户”供养、特困户救助、灾民补助等社会救助体系。大力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07年参合人数19480人,参合率100%。新农村建设 全镇通村道路硬化率100%,通组道路硬化率达89%。自来水通村率100%。实施造福工程,龙斗巴坑、王亭莆山、二都西坑群43户,175人顺利搬迁,住进新居。投入500余万元,实施农田基础设施改造,维修了机耕路,兴修了水利、水坝、桥梁等。推进“家园清洁行动”,在故县、大漠、王亭等村共建沼气池509座。强化信息建设,有10个村的闭路电视联网,11个村连接了宽带,移动、联通信号覆盖全镇。龙斗、二都、故县分别为地、市新农村示范村。创新制度 全面推行农村户代表会议制度,推选户代表5197户,议事室11个,议事点154个。对村干部的工资发放进行规范,村级招待费实行限额管理,村主干的交通费、通讯费实行每月包干制。建立健全“委托招投标中心”、“资产监管中心”、“会计服务中心”的三个中心工作,并在全市得以推广。成立综治服务中心,建立了故县、龙斗农村警务室,组建了巡逻队。取得荣誉 项目开发创业竞赛从02年到07年连续6年获市一等奖;烟叶生产工作06至07年连续2年被市里评为一等奖;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从05至07年连续3年被评为一等奖。计生工作连续10年被市里评为先进单位,05年被南平市评为“计生服务优质乡镇”,11月被中宣部、文明委、计生委等十个部委评为“婚育新风进万家”先进单位。安全生产05年被省上评为“创安全生产合格乡镇活动先进单位”;林改工作06年被南平市评为先进集体。07年,全市综治平安建设一等奖、绩效考评一等奖、计生优质服务乡镇、效能建设先进单位、沼气建设先进单位等[1]。#bk-album-collection-box-770621{width:687px; height:228px; border:1px solid #C6E1F5; border-top:2px solid #268BD7; margin-bottom:30px; overflow:hidd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