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口镇:
迪口镇简介环境 迪口镇山清水秀,峰峦叠嶂,自然条件优越。境内四季分明,温暖湿润,海拔高低悬殊,村与村之间气候差异较大,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6.7℃,最低气温1月份5.9℃,最高气温7月份26.5℃,年平均降水量在1700mm-1800mm之间,平均海拔439.8米。境内溪流共有7条,其中吉溪贯穿全境并注入闽江,其它支流有霞庄溪、值源溪、西坑溪、霞溪溪、杉洋溪、武步溪;霞庄溪、武步溪为迪口的两大溪流。境内有风景秀丽的“蟹龙岗”,岗上奇峰怪石,星罗棋布,气候怡人,是人们踏青游玩的极好去处。资源 迪口镇资源充足,物产丰富。全镇林地面积44.4万亩,耕地面积2.83万亩,毛竹林面积20.6万亩,为全国乡镇毛竹林面积最大乡镇之一。全镇现有林木蓄积量142万立方米,每年提供商品材1.25万立方米。毛竹立株数2.8千万根,每年提供商品竹150多万根。经济作物栽培方面,有柑桔5000多亩,锥栗1万多亩,其他经济林3万多亩。迪口土特产品种较多,盛产香姑、黑木耳、竹荪、笋干、松脂等。境内水系发达,电力资源丰富,理论蕴藏量3.2万千瓦,实际可开发1.8千瓦。目前全镇已先后建成龙溪、中田、可建、红旗、杨梅坪、岩下、鱼腰等大小23座电站,总装机容量1.6万千瓦,年发电量6000万千瓦时,年创产值2000多万元,居我市各乡镇前列。矿藏资源也较丰富,已探明的矿藏有铜、白云石、透辉石、滑石、[1]迪口全景铅、锌等11种。其中杉溪滑石矿,西坑、郑魏、下庄透辉石矿储量大、品位高,已在开采之中。交通 境内外基础设施完善,交通便利。全镇现有竹山二、三重山机耕路710多公里,境内工农业项目生产的开发交通便利。集镇已实现主道水泥路硬化,2008年底将实现17个行政村通往集镇公路的道路硬化,届时将与出镇3条主要交通要道一起形成联通境内外的完善交通网络,促进经济发展。历史 迪口具有光辉的革命历史。解放战争时期,迪口人民抛头颅、洒热血,为闽北的解放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1934年,黄立贵率领工农红军闽北独立师由崇安入境,随后,曾镜冰、左丰美、陈贵芳、刘捷生、饶守坤、王助等也先后带领队伍到迪口开展革命斗争,发动群众闹革命。镇内所属的西坑村天斗自然村,上、下明洋自然村(后划归延平区南山镇),曾是闽浙赣省委机关经常活动的地方,迪口革命老区由此得名。新中国成立后,迪口曾划为建瓯县第六区,1958年成立燎原人民公社,1961年改为迪口公社,1984年改为迪口乡,1985年被省政府定为老区贫困乡,1992年5月经民政部批准改为镇。一、丰富的自然资源位置 迪口镇地理位置东经118°18′—118°36′,北纬26°38′—26°50′,境内山清水秀,山峦叠峰,四季分明,温暖湿润,海拔高低悬殊,村与村之间气候差异较大,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6.7℃,年平均降雨量在1700--1800毫米之间。无霜期大约9--10个月。吉溪、武步溪为迪口两大溪流。全镇土地总面积558020亩,林业用地面积444715亩,有林地面积426291亩,森林覆盖率达83.18%。“绿色金库”,“杉木王国” 蟹龙岗天然盆景迪口镇是闻名遐迩的“建木”重点林区之一,尤其是郑魏一带大面积的杉木林区,曾有“砍不完的郑魏柴”之美谓。据历史资料记载,宋代中后期,这里的百姓就已经开始耕山插杉,更有混交于杂木、毛竹之间的天然“插花杉”。由于迪口雨量充沛,原始森林腐植肥层深厚,杉木生长迅速,材质特好,尤其树龄长的杉木,体大而匀长,质地色红而坚韧,是造船、建筑、制农具的抢手货。同时,也由于当地林农营林有方、间距得当,管理得法,采伐、裁锯上都有一整套经验,各种标准掌握严格,金筒、正柴、横担等级分明,经“做节”和金筒的“拉花”处理,材貌美观,因而深受各地木商的青睐,饮誉海内外,长盛不衰。1989年,在全镇消灭荒山中凡能造林的荒山均种上杉木。2000年以后,随着杉木市场价格的陡升,全镇又一次掀起种植杉木的热潮。截止2005年,迪口镇营造杉木用材林累计7.2万亩,占全镇造林面积的16.9%,总蓄积量70万立方米。迪口竹笋,名扬中外 建瓯的笋制品,被誉为“八闽山珍,全国之首”。但迪口则是建瓯笋制品种类最全、质地最优的主要笋区乡镇之一。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曾吟道:“远传冬笋味,更觉彩衣春”。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也在诗中赞叹道:“南园苦笋味胜肉”。迪口笋质,因气候适宜、雨量适中、土质黄壤、弱酸性,土层深浅适度等自然条件优越的缘故,春笋多产出地面“黄尾”的“黄泥娘”、“黄泥甘”,去壳洁白如玉,光彩照人,特别脆嫩、鲜甜、爽口。香菇红菇,榜上夺冠 香菇。迪口是香菇的重要产地。历史上,在迪口生产香菇的则是浙江处州(今丽水)一带农民的专利。峰后葡萄每年冬春,有“香菇客”五、六千人之众在迪口深山安营扎寨,一般年产量2000担至3000担。迪口香菇的传统制作,是以菇木间伐为主的宜菇阔叶树种,用菇斧刻花包衣产菌种植法,二年“开衣”产菇。香菇经采摘、炭火焙干,分拣出等级出售,在东南亚市场享有盛誉。“花菇”叶厚又脆,香甜爽口,品位极高。现有袋栽和段木培植多种,年产量30余吨,迪口多数用段木培植,香菇质量仍胜人一筹。
红菇。当地人称红菇为“红主菇”或“红朱菇”,以区别是于其他杂红菇。红菇叶面色红清晰,中央呈紫红加点,边沿缘有皱状花纹,菇脚有红有白,焙干后菇叶底面呈蓝色。红菇,含有很高的糖份、粗蛋白、钙、铁及人体所需要的各种维生素。食之清纯美味,是山中珍品。闽南妇女坐月子用红菇。目前市场上每市斤上等红菇售价达300余元。迪口是建瓯红菇的主要产地。因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所产红菇质量特优。其中又以高龙村的红菇夺魁。高龙红菇显著特点是,色泽特别鲜艳、菇叶小而厚、菇脚结实、又脆又甜。曾为香港市场指定产品,名扬东南亚。由于高龙红菇特别抢手,集体化时曾用行政手段指令该村年采集干菇2500公斤,一般也能完成,现今高龙红菇一般年产只有150余公斤。历史上迪口镇一般年产红菇20吨至50吨。近年来,阔叶树锐减,产量急剧下降。它产于结坚果类柯槠、石槠、岩槠、楮槠、构栗、银栗等阔叶树种的树底下地面上,但不等于上述树种都产红菇,有宜菇专门场地的特性。红菇属野生菌菇,至今仍无法人工培植。可建茶叶,闻名中外 可建茶叶始于清同治年间,盛于上世纪三十年代。除月岭、深溪外,其余5个自然村共有10余户经营茶叶,一般户产毛茶1000余公斤,多者1500余公斤,因其土质环境优越,茶质优而中外闻名,在东南亚市场每担可卖银元80余块。尤以大布山上产的“大布水仙”茶质最优,专制专场,每担可卖得80多块银元。抗日战争暴发后,渡口受阻,可建茶叶衰落,新中国成立后开始恢复。1980年,在香港的原住建瓯的老茶商专门写信给建瓯县外贸部门,指名要“可建大布水仙茶”。中田辣椒,畅销市场 中田辣椒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引进作为反季节蔬菜栽培的,现已远近闻名,畅销福州、南平等市场。因中田高山区独特的气候、土壤等条件,生产出的辣椒富含多种维生素等,食之能增加饭量,增强体力,改善怕冷、冻伤、血管性头痛等症状。同时还含有一种物殊物质,能加速新陈代谢,促进荷尔蒙分泌,保健皮肤。特别是富含的维生素C,可以控制心脏病及冠状动脉硬化,降低胆固醇。含有较多抗氧化物质,可预防癌症及其他慢性疾病。可以使呼吸道畅通,用以治疗咳嗽、感冒,还能杀抑胃腹内的寄生虫。2007年,中田辣椒已正式注册为“蟹龙岗”牌野红椒。珍稀树种,银杏之乡 迪口镇有现存世界珍稀树种,有百年银杏老树130株,占建瓯全市300株的1/4,仅霞溪郑源自然村就有古银杏树39株,每株银杏年纯收益2000余元。近年又新植银杏2万多株。银杏集果、叶、材三用和观赏于一身。其果实既是高级滋补食品、化妆品,又有很高的健身美容、延年益寿的药用功效。银杏的叶子是医药业的上等材料,银杏木材纹理细致、有光泽、经久耐用,是美术工艺品的上等原材料,银杏支叶奇特、秀丽、树冠浓绿,是人们观赏、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的良好树种。2005年,全镇又新种樟、楠、檫、花榈木、银杏、罗汉杉、红豆杉等乡土珍贵树木300多亩。矿藏之都,水电大镇 迪口镇已发现的矿藏有大理石、稀土、锌、铋、煤、白云石、透辉石、铜、黄铁、滑石、磷等13种。其中西坑的郑源古银杏树白云石矿蓄藏量高达500多万吨,居全省同类矿藏蓄量的第一位,杉洋的滑石矿,西坑、郑魏、霞庄的透辉石矿储量大、品位高,已在开采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