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昌府区:
基本资料 唢呐,俗称“喇叭”。在我国各地广泛流传的民间乐器,发音高亢、嘹亮,过去多在民间的吹歌会、秧歌会、鼓乐班和地方曲艺、戏曲的伴奏中应用。经过不断发展,丰富了演奏技巧,提高了表现力,已成为一件具有特色的独奏乐器,并用于民族乐队合奏或戏曲、歌舞伴奏。唢呐音量宏大有力,音色高亢明亮,常用作室外演奏,是民间婚丧仪仗和吹打合奏中的主要乐器。唢呐的独奏曲目多源自民歌、地方戏曲、民间小曲和戏剧曲牌,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民间风味。详细介绍 在东昌府区道口铺办事处田庙村就有一个代代相传的宋家唢呐吹奏乐班。宋氏祖先漂泊迁徙,逃荒流浪,以吹奏唢呐糊口。宋家乐班以在田庙村定居的宋开鉴为第一代,其上溯亦为世代家庭传承,但逃荒漂泊已无从考据。从宋开鉴起至今已传六代,有百余年历史。解放前民乐艺人的社会地位较低,被世人称为“坐板凳头的”或“吃凉菜的”。解放后,民乐艺人在政治上,经济上彻底翻了身,民乐受到党和人民政府的重视,乐理知识和文化水平不断提高,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作和学习了一批反映社会主义新农村欣欣向荣的乐曲。如“春耕忙”、“农家乐”、现代戏曲“朝阳沟”等,从前多活动于婚丧嫁娶之地,现多活动于开业典礼,节庆活动,并常年活跃在乡村集镇,为传播、发扬民族音乐、开展农村文化娱乐活动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第五代传人宋兴贵于1953年参加全国人民赴朝慰问团,亲临朝鲜战场,为抗美援朝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演出献艺,随后又去上海慰问赴朝志愿军,他吹奏的“光荣花”、“大保国”、“一枝花”等曲目深受欢迎,得奖章十余枚而归;其后,在省级、市级比赛中连获民间民乐比赛一等奖,1987年在山东人民广播电台《文艺半点钟》特别录制了他吹奏的“百鸟朝凤”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