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信:
长河渊源追县令,兴学为民泽后生。公元1904年,清末诗人,阳信县令缪润绂毅然革新创建了"阳信官学"。
缪润绂(1851----1939),原名裕绂,满族,汉军正白旗人,字东霖,号钓寒渔人,沈阳人。光绪元年(1875年)举人,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壬辰科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曾任户部主事,山东临清直隶州(今临清县)候补知府、知州,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授濮州(在今山东濮县)知州,在1904年为阳信县县令。缪润绂出身于书香世家,他的曾祖父是康乾时期的“留都多少能吟客,总让公才一著先”的盛京名士缪公恩。1904年,清政府实行“新政”,“废私塾,兴学堂”,缪润绂踊跃鼓舞,于阳信县城永宁寺旧址创建“高初两等小学堂”、于河流豆腐店狼丘冢创建“朗邱公学”,并为前者亲笔题写“阳信官学”石匾一方,至今保留。这两所学校的性质有别于过去的“私塾”和“书院”,是官办学校,特别是阳信官学还附设有“师范传习所”,实行班级授课制,实为阳信现代教育制度的雏形。在此后的近百年中,“阳信官学”逐步演变成为阳信一中,并孽生出了博兴师范(1951年7月)、阳信县实验中学(1992年9月)等两所地方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