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堡乡:
行政区划 四堡乡位于连城县西北面,是县内最北的乡村,南邻北团,西接长汀,东部和北部靠清流。属汀、连、清三县结合部。1987年,四堡全境面积58.78平方公里,耕地11092亩,27个自然村,划分7个行政村,人口14400人,平均每平方公里245人。乡政府驻地雾阁,距县城26公里。四堡原系长汀辖境,宋为永宁乡四堡里。其境域北抵里田、草坪、西至庄下、枫花园与归仁里(今馆前)接壤,西南至龙头坊、义家坊、石背,南至到湖、小石背、蕉坑、大坑源、东至鳌峰山,东南抵驴子岭,东北至鱼龙岗、极下,包括今之清流、长汀、宁化、连城相邻的部分地域共200余平方公里。历史沿革 宋元符元年(1098)清流建县时,北部的长校、里田等乡,划归清流。宋绍兴三年(1133)连城从长汀划出置县时,南部的到湖、大坑源、蕉坑等地,便以河为界,划归连城北团。1951年2月,四堡划归连城时,西部的珊坑、南柴坑、龙头坊、义家坊等地分别归长汀的馆前和童坊。四堡经过多次析变,作为行政区域的四堡仅剩其主体一部分,其余划归他县的境域则改易他名,但是作为地片名的四堡却依然流行于原先境域内的群众口头上。
四堡乡早在1930年就建立了区苏维埃政权,属于长汀管辖,解放后于1951年划归连城县,为第八行政区,1958年撤区改为红专公社,曾与北团罗坊合并为金基公社,后改今名。四堡自南宋开基以来出了不少名人,如明朝时的马驯(四堡马屋人,字德良),任户部主事,紧擢副都御史,巡抚湖广两省。清代邹圣脉(四堡务各人),增补《幼学琼林》一书,风行全国,历久不衰。该书包罗万象,知识性甚强,曾是一本很好的启蒙读物,有“读了《增广》会讲话,读了《幼学》走天下”之说。民俗 四堡乡居民为汉族,曾有人根据四堡妇女奇特的服饰,近似于某少数民族而认为四堡居民为少数民族,但无可考究。四堡乡音为客家话语系,但不带上杭、武平一带腔调,很接近普通话,因而四堡讲普通话很普及。四堡乡共有9个姓氏(邹、马、吴、杨、包、李、张、严、赖),每个村庄均为一种姓。虽然如此,但各村风情基本相同,各村每年都有一庙会,像务各“七吉”(七月初七),马屋正月十四等。尤以各村元宵节闹花灯,游龙灯为最。四堡龙灯很有特色。龙头制作精细形态逼真,绘上各种图案,夜晚点上蜡烛,烛光投映之下更为形象。四堡龙灯长达490余节,足有1.5公里,夜间由山游下,黑暗之中点上蜡烛的龙灯,蜿蜒而行,时隐时现,山下看来如龙从天降一般,蔚为壮观。元宵节各村都有迎神,即抬着邹应龙(邹姓始祖为南宋文武状元)塑像到村里游走,届时彩旗、锣鼓前后拥护而行,供各家各户供香敬仰。概述 四堡乡气候温暖,年平均气温17.8℃,年降雨量1800~2000毫米,年日照1900小时,无霜期250天,最高气温35.5℃。全乡耕地面积11092亩,林业资源较为缺乏,四堡乡主要矿藏资源有稀土矿和花岗岩。全乡水源较为缺乏,因为没有河流,主要灌溉、生活用水来自全乡最大的水库——团结水库和另外几个较小的东山、高坑水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