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城镇:
简介 牙城镇位于霞浦县东北部,西与本县水门畲族乡为邻,南与“对台门户”三沙镇毗连,东与福鼎市嵛山岛隔海相望,东北、正北和西北分别与福鼎市硖门畲族乡、秦屿镇、磻溪镇交界,总面积108.9平方公里,海岸线长35公里,全镇辖26个村(居),195个自然村,其中沿海11个村(居),山区15个村。全镇2002年末总人口3.4万人,其中集镇1.3万人,少数民族3412人,占10.4%(畲族全镇3048人占9.3%,回族364人占1.1%);非农业人口2458人,占7.5%。2002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4.833亿元,其中工业企业3.3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38元。牙城镇历史沿革 牙城,别称凤城。唐宋时期,境域属劝儒乡擢秀里。元至清光绪年间,境域分属四都、五六都、七都。清宣统元年至民国中期,大部境域属上东(西洋)区,牛栏岗、田头洋、鸿图等局部地区属中东(青皓)区。民国25年,成立凤梅猫岭阳、雉凤龟渡斗、后龙田左阳3联保,隶属第二区,下辖19保、197甲。民国27年,分别改称牙城、雉溪、后山联保。民国29年,牙城、雉溪联保合并,改设凤城镇,辖大湖、首阳、梅花、岐头、凤东、乌岐、东岭、凤西、文洋、厚阳、敖岭、凤图、斗门、雉溪、龟山、渡头16保。后山联保所属7保并入武平乡。民国32年,凤城镇并入三沙镇。民国34年,划原凤城镇、武平乡大部地区成立凤平乡,共辖10个保,其中境内设后山、龙亭、凤岐、文厚、梅花、凤城6保。
50年代初期,境内设凤阳、后山、文后、凤岐、牙城、梅花、雉溪、龙亭8乡,隶属第四区。1956年2月,第四区改称牙城区,辖牙城、梅花、文后、凤阳、后山、雉溪、龙亭、水门8乡。1958年,撤销牙城区,成立牙城人民公社,1959年辖牙城、梅花、东岭头、文后、敖岭、牙藤岗、后洋、后山、枣岭、东街头、龙亭、杨家溪、洋边、渡头、雉溪、凤门、凤阳、洪山18个大队。1961年5月,牙城公社复为牙城区,下辖8个公社、48个大队、239个生产队。1966年10月,牙城区再改为牙城公社。1984年,牙城公社改称牙城镇,辖25个行政村、1个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