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埕镇:
简介 沙埕港系我国东南天然良港之一,港道两岸高山对峙,山高一般在300米以下,最高700米,港口宽一沙埕镇海里左右,在南镇鼻与虎头鼻之间,湾口朝向东南,其东有北关,南关两岛为天然屏障。沙埕镇地理坐标为东经102°25'、北纬27°10',港区有省道沙吕线直达城关,与国道104线相衔接。陆路距福鼎城关45公里、距宁德223公里、距温州195公里。水路距温州81里、距福州125里、距上海361里、距基隆港142里。沙埕港湾狭长弯曲,宽约370米至1758米,伸入内陆达36公里,水深大部分在15米以上,最深50米,水域稳静而不淤,系弱谷型基岩港湾岸。潮汐属正规半日潮。据文献记载:1904年最高潮位为11.9米。由于落潮流速大于涨潮流速,于是陆源物质进入港湾后多被带走,且岸线与岸坡较稳定,港道内数十年来无明显的冲淤变化,港内的建筑物未见塌方、滑坡等现象发生。由于港阔水深且有群山庇护,故沙埕港成了天然的避风港,通常能避12级强台风。港口外锚泊地最深处在北关岛附近,进港的主航道在南关岛以东,一般情况下,万吨轮船可抵达金屿门,5000吨轮船可抵长屿,500吨轮船可抵内港八尺门。地理优势 沙埕港地势险要,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向为海外人士所称道。孙中山所著《建国方略》称沙埕港可与沙埕镇荷兰的鹿特丹港相媲美,位列当时中国十大名港第三位。目前,全镇总面积39平方公里,海域面积为陆地面积的10倍。辖3个居委会和19个村委会,119个自然村,总人口为8960户37575人。名列全省"十强渔业镇"、"双拥模范镇"。1993年,至设立"避风点、劳务点、贸易点"以来,各项工作开展健康有序,口岸对台经贸、交往交流发展迅速,台轮停泊、台胞进港数量日增。近几年来共接待来港避风和劳务贸易的台轮6799船次,接待台胞17937人次,输台渔工劳务达20573人次,地方税收入1000多万元,创汇近700万美元。历史概览 沙埕,旧称沙关,位于福鼎县东南部闽浙海岸之交,是东海流入沙埕港的入口处,早在清代,便是茶、盐、矾商荟集地。沙埕港深水阔,是天然良港。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开埠,东通台澎、南往闽粤、北通江浙等地。万吨以上巨轮进港不受潮汐限制,台风季节港内外风力相差四级,是渔船、客货船避风良港。
清初,沙埕属福宁州劝儒乡育仁里十四都,福鼎置县后沙埕属福鼎县二十都。民国初为沙埕区,民国29年(1940年)设沙埕镇,民国35年改称沙埕乡。民国38年6月福鼎解放后,沙埕属前岐区,1952年5月从前岐区划出,成立沙埕区,1958年8月成立沙埕人民公社,1961年6月恢复沙埕区,1968年12月又成立沙埕人民公社,1983年改为沙埕区,1987年复为沙埕镇。1995年,全镇辖19个村委会,3个居委会,8825户,37489人。镇民除台山岛通用长乐话外,其余通用闽南话和桐山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