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县:
简介 户县农民画户县[注1]民俗绘画源于民间,与当地戏剧、舞蹈、民间社火、竹马、旱船、龙灯等丰富的民间文化形式有深厚渊源,富于明显地域特色,民间风情强烈,乡土气息浓郁。题材 所画内容多取材于人物、动物、花鸟等题材,勾画出户县美丽的自然田园风光;采用白描形式,构图简洁而饱满,想象大胆丰富;注重色彩对比,以大红大紫的色彩,夸张化的描 述,追求强烈的直观效果,讲究装饰性;风格浪漫稚拙,怪诞抽象,浑厚质朴,气韵生动。粗犷里蕴涵细腻,浓艳而不失淡雅,古拙中流露天工。以剪纸、绘画、刺绣、编织等传统艺术和工艺技术传世,历史悠久。发展过程把民间绘画定名为农民画 是借作者的阶级身份赋予其作品样式以政治属性。使绘画成为一种工具。它起步于1958年“壁画化”、“诗画墙” 等配合“大跃进”的文化艺术活动,以诗配画、漫画形式表现满怀赶超激情的政治运动。1960年代以写实、半写实、单线平涂的形式,配合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忆“三史”、讲“三史”、举办“三史”活动,忆苦思甜,编绘阶级教育的“三史”图画,出现了一些像《一件血衣》、《四代人的命运》那样较好的连环画;同时热情歌颂战天斗地、耕耘、丰收的社会主义生活。1970年代农民画靠近了专业绘画,其形式为年画、版画、国画,反映革命、斗争的时代精神,始终自觉做政治附庸,“以党的基本路线为纲,紧密联系三大革命斗争实际,围绕党的各项中心工作开展活动”。户县农民画专业农民画辅导员 其辅导能力、辅导水平以及自身的责任感、奉献精神,对农民画的发展起了关键作用。因农民画作者艺术判断能力较弱,一幅作品的最终实现,有极大的盲目性,他们不知道好在哪里,差在哪里。辅导员则会告诉他们如何判断,如何达到尽善尽美。1958年,西安美院协助办农民美术训练班,使全县美术骨干发展到30余人。1960年代,一批回乡学生的加入农民画队伍,创作队伍扩大到50人,提高了文化素质。1972年冬到1973 年夏天抽调全县60余名作者,集中在县城创作。丁济堂、刘群汉等一批辅导员成了幕后英雄。代表作品是1974年4月10日中国邮政发行《户县农民画》邮票(志号:T3)选中的6幅:《老书记》(刘志德)、《高原打井》(李克民)、《春锄》(李凤兰,见插图)、《科学种田》(马振龙)、《林茂粮丰》(周文德)、《金山银海》(李顺孝)。《老书记》刻画了一位坚持学习、坚持参加生产劳动的好书记亲切自然的形象。《高原打井》的画面隐约露出一小片蓝天,绿色夸张描绘小潭刚刚冒出的水,占据图案大部的则为厚厚的沙土层,用于挖井的脚手架在画面中极为醒目,充分反映了中国西北用水之难和人们战胜困境的顽强精神。《春锄》则是一首男女社员在绿色的田野上锄去禾间杂草的抒情诗。
在户县,一提起农民画,人们就会想起李凤兰、刘志德、雒志俭、还有樊志华、刘知贵和王景龙等。在他们的带领下,户县涌现出了二千多名较专业的农民画作家,他们一手拿着锄头,一手拿着画笔,勾勒出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他们画土地、画庄稼,画他们的猪狗牛羊,还有他们的农家小院,他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