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古乡:
命名由来 红古乡历史悠久,是唐蕃古道的重镇之一。据传,“红古”一名源于所辖行政村红古城。当时,红古城原地名叫“古城”,但由于湟水河道的南移,使得“古城”这座防守边陲的古城,变成了易攻难守的孤城,不再适应当时的战略需要。故守城将士又将城池迁筑于东面地势比较险要而又临河的山口处。新建的城叫“新古城”,该新城守将又在紧连接的东护山顶上,修建了大型土筑防御工事和烽火台,与城墙相互辉映,形成了犄角之势。当年边陲驻城守将是中原汉族人,但由于当地少数民族百姓对汉语的部分口音说不准,故将“新古城”的“新”误读成了“红”字。这样日久天长,便慢慢将“新古”叫成了“红古”。地理环境 红古乡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平均海拔1691米,属川流地,自然灌溉。四季分明,气候适宜,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7.1—9.1℃。年日照时数在1762—2769小时之间,年降雨量327.7—349.9毫米,无霜期173天,属大陆性气候,适合粮、油、蔬菜、瓜果和其它作物的生长需要,是兰州市优质农产品生产区之一。自然资源 1、土地资源广阔:全乡土地以北部坪台地和南部河谷川地为主,耕地面积1.3万亩,其中有效灌溉面积1.2万亩。全乡坪台地面积18752亩,可开发利用面积18752亩(现已开发土地10708亩,待开发面积有8044亩),坪台土层深厚,土质疏松多为灰钙土、黄绵土、地势平坦,有利机耕,提水灌溉十分便利,开发前景诱人,是连片发展瓜果业、林业畜牧养殖业的理想地事业。水车乐园
2、水源充沛,境内湟水河自西向东纵贯全境,年径流量为130亿立方米。辖区内谷丰渠总长19.5公里,引水量为每秒15.5立方米。基础设施 境内兰青铁路、109国道及兰西高速公路穿越全境,电力充足,共架设农电线路21.5公里,投资6000万元的新庄利源水电站已动工修建,全乡邮电通讯发达,已实现通讯网络无缝覆盖。学校总数8所,在校学生总数1496人,专任老师127人;医院、卫生院1所,医生数18人,病床16张。经济发展 红古乡经济发展迅速,形成了化工、养殖、种植、餐饮、娱乐等产业产品竞相发展的经济格局。铬铁以兰州工厂化育苗中心、兰州三丰养殖场、水车乐园、兰州宏宇双氢铵厂、水车湾货运中转站为主的水车湾经济园区已初具规模。非公经济也得到了蓬勃发展,建成以旋子生态园、旋子石墨碳素加工厂、兰州振兴硅碳厂为主的旋子非公经济园区。产值过千万、利税过百万元的企业1家;产值超过100万元,利税过10万元的企业4家。2004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完成4.03亿元,比2003年同比增长6.5%,人均纯收入达到4370元,同比增长13.1%。红古乡积极改善投资环境,引进了一批项目和企业,总投资2.37亿元,共续建、新建和储备项目24个。其中农业开发项目10个,工业能源项目8个,基础设施农业开发项目2个,旅游开发服务项目2个。项目建设 一是建设好水电板块。沿湟水河建成一座年发电量5000Kw和两座年发电量1.2亿Kw的水力发电站,初步建立起有一定规模的水电开发网络,至2010年全乡年发电总量达2.7亿度,红古乡成为全兰州市水利发电第一大乡;二是冶金板块。在“十一五”期间,兰州生龙炭素有限公司和甘肃云腾炭素有限公司每年将分别投入500万元发展壮大炭素产业;积极支持兰州恒源铬铁公司,至2010年铬铁和硅铁年产量分别达到6000吨和10000吨,年产值达3亿元,就业容量600人,成为中国最大的铬铁生产加工企业;三是建材板块。以宏鑫建材和红德建材为主,在绿色环保型建筑材料上下功夫,提升品牌的市场占有份额,至“十一五”末,全乡建材企业年产值达3000万元,解决群众就业1000人;四是化工板块。扩大兰州通运化工厂的生产规模,进一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品档次,使企业发展为可容纳800人就业,年产值达5000万元以上的大企业。园区建设 在旋子生态休闲园现有规模基础上投入资金1000万元完善服务功能,使旋子生态休闲园成为集餐饮、娱乐、休闲为一体的特色非公有制经济园区。引资2亿元开发湟水河河滩,建成新庄游乐园:注重综合开发,建成游泳池、鱼塘、植物园、射击场等综合娱乐园,园区建成后,每年接待游客达100万人次,旅游旺季内每天游客可达万人次以上。新农村建设 红古区红古乡在2007年提出“工业强乡、项目富乡、科技兴乡”以来,强化重点项目的协调服务工作,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投资环境,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取得了良好成绩:农业项目建设稳步发展,结构布局日趋优化;三座规模较大的水电站开始全面开工建设;农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