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川镇:
历史沿革 据《青城志》记载,自狄青进驻甘肃之前,水川已有零星散户居水川镇住。西晋时,鲜卑族从东北草原游牧至甘肃陇西落脚,后来由于受到其他部落的攻打,加之内部矛盾激化,其中一支向西行至今平川陡城迁往镇发展,建都陡城,历史上称为西秦。另一支由平川陡城迁往今白银区武川乡宋梁,后南下经金沟到大船渡(今大川渡),并将其作为重要的军事基地,于河南(黄河以南,今榆中县青城镇)建都,自称河南王,十余年后分为两支,一支迁往榆中县番道(音),另一支留守条城(今青城镇、水川镇一带),距今1633年。区域特点 水川镇总面积117水川镇政府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32700亩,其中川地31867亩,山地228l亩,林地539亩,经济林225亩。地势自西向东南倾斜,平均海拔1544米,年平均气温7.9℃,年降雨量204mm,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黄河沿镇南缘呈“S”形自西向东流过,流程28.5公里。地势西高东低,地形较平坦,平均海拔1400米。气候温和湿润,年降雨量260毫米。川一白银、水川一青城公路,交通较方便。经济发展 水川镇农业生产势头强劲,产值达到1192万元,粮食总产量达到600万公斤,农业生产春意盎然。水川镇充分发挥资源和区位两大优势,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把发展作为主水川镇题,结构调整作为主线,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紧紧围绕强镇富民这一宗旨,加快各项事业的发展步伐,逐步形成以日光温室为主的蔬菜业;以名、优、特、新品种为主的林果业;以养羊、鸡、鱼、奶牛为主的养殖业三大农业支柱产业,并凭黄河之利,积极培植发展商贸旅游业。
水川镇紧紧围绕调整优化结构这一主线,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以科技为动力、以效益中心,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精品农业、特色蔬菜和无公害蔬菜。充分发挥本镇10110亩日光温室的规模效益,于近几年累计投资618.94万元,衬砌渠道150公里,使农业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农业发展势头春意盎然。形成以重坪农业科技范围为龙头,引进、试验、示范推广一大批新技术,新品种,启动重坪千亩花卉种植工程。引进、培育、种植以非洲菊、马蹄莲、康乃馨、百合为主,面积达1150亩,产品远销上海、广州、北京、西安等地,开创了全镇订单农业的先河,并向“合同农业”发展。2004年,在种植业得到“名牌战略”的同时,积极推广养殖新技术——舍饲养羊。不断扩大水川镇养殖规模。已新建养殖场3处,以何级沟标准化养殖场为示范,辐射带动养殖户180户,发展舍饲养羊2500只。使水川镇羊存栏达1.94万只,猪存栏2.04万头,肉类总产量达到172万公斤,鲜蛋总 白银迎春酒业非洲菊种植基地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