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滩镇:
历史沿革 中滩镇历史悠久,民国初属第五区,后属三阳乡,民国26年(1937年)设雷王集,民国29年设中滩镇。1950年分设为中滩镇(1951年改为乡)和演营乡,1954年设置东滩乡;1955年,3乡仍并为中滩乡。此前从1949年8月设谓南区公署(1951年改称第八区,1955年又称三阳川区)于雷王集,辖三阳川各乡、镇,1956年撤销。1958年3月,西坪并入中滩,同年9月与渭南、石佛合并成立三阳川公社。1961年7月划小公社时,设三阳川区(雷王集),除辖境内中滩、演营公社外,还辖西坪、石佛、渭南等7公社(1968年区撤销)。1966年,演营公社并入中滩公社。1984年撤销公社,改为中滩乡,2003年6月30日改为中滩镇,辖18个行政村,2004年1月因撤乡并镇将原西山坪乡14个行政村和渭南的1个行政村划归中滩镇,辖33个行政村,2005年一月,村组合并后,现辖23个行政村。中滩镇基础设施 中滩镇
乡镇总户数8459户,乡镇总人口37944人,乡镇从业人员18972人。 33个村全部通电、通电话、22个村通邮,8个村通自来水,5个村通有线电视。有医院、卫生院2所,医生48人,病床33张。国内生产总值9999万元,粮食播种面积1838公顷,粮食总产量6210吨,农民人均纯收入1492元,财政收入370万元,财政支出370万元。人文教育 中滩镇全镇现有初级中学2所,小学32所,教师372人,在校学生9711人,教学设备先进,学校已配置微机115台,教学质量及学生升学率不断提高,学龄入学率达到99.9%,高中入学率达到95%,全镇有16个图书室,12个村办文化室,拥有藏书1.2万册。卫生事业发达,有中心卫生院2所,医生32人,床位86个,综合门诊大楼一幢,群众就诊方便。现有程控电话3734部,移动电话1300多部,小灵通基站8座。全镇5个村安装了有线电视,镇境内有110KV变电站一所,电力充足。中滩镇交通设施 中滩镇乡村道路四通八达,极其便利,基础设施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天谗高速公路斜穿渠刘等6个村,秦南公路横贯全境,邻园路、中卦路已铺油通车,北甘路中滩段、雷张公路主干道、秦南公路中滩段经过全镇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努力,于去年年底路基拓宽改造已全面结束,雷王老街硬化工程全面启动,极大的改善了受益群众行路难的问题,邻园路路灯设计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