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井镇:
广东深圳市沙井简介蚝乡 沙井镇是著名的侨乡,全镇有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6万多人,分布在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 沙井镇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水产丰富。沙井素有“蚝乡”之美称,“沙井蚝”质优量丰,闻名遐迩,驰名中外。全镇现有蚝田3万多亩,鱼塘、鱼塭2.6万多亩,是深圳最大的“三高”水产基地。 沙井镇交通便利,具有四通八达的陆、海、空立体交通网络。经济发展 广深公路、广深珠高速公路纵贯镇内并设有中转站,由镇内通往广深公路的三条25米宽的标准水泥道路畅通无阻,环镇路和连接各村的水泥公路宽阔平坦;深圳黄田国际机场距沙井仅8公里;沙井建有250吨级码头1个,水路可直达深圳经济特区、珠海、中山、广州及港澳台地区。全镇基础设施完善,程控电话装机容量达4万门;建有自来水厂2座,日供水量为15万立方米;有容量为11万伏变电站2座,1万千瓦的火力发电厂1座。 沙井镇凭藉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和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大力发展以外向型为主的经济。至1999年底,全镇共建厂房及配套宿舍600万平方米,有工业企业855家,其中“三来一补”653家,三资企业192家,自营企业10家。实际引进外资7.93亿美元。1999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27.2亿元,比1998年(下同)增长16.3%,工农业生产总值50.01亿元,增长20.8%(其中工业产值48.57亿元,增长21.9%,农业产值1.44亿元,基本持平),税收总额2.26亿元(其中地税收入1.35亿元,国税收入9100万元),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7803万元,增长13%。工缴费结汇收入6.62亿港元,增长8.5%。1984年,沙井镇万丰村在全国率先推行了股份制改造,全镇各村现已普遍实行了股份制分配形式,农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实质性的提高。1999年,全镇农村三级集体经济纯收入4.29亿元,增长2.9%,农村人平收入10211元,增长5.8%,沙井镇跨入了广东省乡镇企业百强镇行列。 沙井镇第三产业兴旺。百佳、佳华、华润、南城百货等上规模、上档次的连锁店在沙井开设了分店。全镇现有规模较大、档次较高的宾馆、酒楼14家,农贸市场14个,各类金融服务网点26个,邮政服务网点27个,证券交易网点1个。全镇个体工商户6191户,私营企业117个。全镇社会商品零售总额5.96亿元,增长21.6%。深圳市和宝安区的重点工程,位于沙井镇的田园海上风光旅游区项目正在紧张建设。精神文明建设 沙井镇在抓经济建设的同时,也非常重视抓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1993年以来,在全镇村级推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实施“一张白纸选村干”,实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成立了村民议事小组和财务监督小组,基层民主建设经验被全市推广。1999年,我镇在全区各镇率先推行了镇级政务公开,民主管理。重点抓住人财物的公开,先后实行了科级干部内部竞争上岗和在行政事业单位推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会计委派制。这是人事制度和财务制度的重大改革,是政务公开的重大举措。我们实行的会计委派制受到中央、省、市财政部门的重视和肯定。全镇目前有大小公园23个,图书馆26个;文明户7059户,沙一村去年被评为全国文明村,全镇有省、市文明村2个,区文明村16个。1999年,沙井镇通过省卫生镇考核验收,现有省卫生村1个,市卫生村2个,区卫生村12个;安全文明小区51个,安全文明小区标兵单位12个。1997年实行殡葬改革以来,火化率达100%。 按照深圳市、宝安区的总体规划和沙井镇第十次党代会、八届人大一次会议精神,未来的沙井镇,在加快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将建设成为开放、繁荣、文明、法治的花园式现代化岭南名镇。
2004年,撤销沙井镇建制,成立了沙井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