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坝镇:
行政区划 辖14个村民委员会,128个村民小组。4214户,16931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97人,占总人六坝镇口的2.34%。地势气候 境内地势平坦,六坝村海拔1824米,属温凉半干旱区。具体气象资料无观测和记载。历史沿革 全境明清时期 归甘州五卫中的一个卫管辖,清乾隆八年(1743年)置乐乐县丞后,先后归东乐县、民乐县管辖。经济建设 全镇现价农林牧业总产值5031.41万元,其中:农业产值3687万元,林业产值127.6万元、牧业产值1216.81万元。财政收入216万元,财政支出40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010元。乡村劳动力资源总数10835人,占总人口的64%名。参加社会养老保险337人。村镇现有房屋50.98万m2,其中:居民拥有37.95万m2,人均居住面积22.4m2,已实现村村通自来水、通汽车、通电、通电视、通电话,有电话1476户。年末耕地面积5.66万亩。农作物播种面积5.27万亩,其中:粮食作物2.71万亩,油料作物0.33万亩,饲草、药材等2.23万亩。果园1.84万亩。当年造林作业面积2182亩,零星(四旁)植树2.4万株。大牲畜合计5964头(匹),年末存栏猪2.39万口,羊2.27万只,鸡2.95万只。大中型和小型拖拉机分别为10台和2200台。附设机构 有乡镇企业103个,从业人员1011人,总产值6500万元。有镇文化站1个,村文化室14个。初中1所,在校学生916人,小学11所,在校学生2821人。镇卫生院1所,村卫生医疗点29个,病床56张,医务人员174人。旅游资源 境内的圆通塔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东灰山遗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石岗墩烽燧、北大寺等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介绍 六坝镇地处“丝路”古道,河西走廊东端,东于武威相邻,西距县城20公里,南与肃南县毗邻,北以风门山与河西堡镇为界。东西长26.4公里,南北宽17.2公里,总面积31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9.2万亩。境西南高,东北低,地形较为平坦,系祁连山支脉北麓山前缓坡平原。海拔1610-2000米,东北边缘系戈壁荒漠,气候干燥,属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140毫米左右,无霜期140天,光照充足。粮食作物主要以小麦、大麦、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以胡麻为主。全乡辖12个行政村、86个经济联合社,总人口13077人,有汉、藏、蒙、哈萨、裕固、土.回等7个民族,其中汉族占99.8%。境内有甘新公路贯穿其中,又有永南路、永清路从境通过,交通相对便利。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乡经济和各项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初步形成了以农业为基础、畜牧业、乡镇企业为支柱,各行各业协调发展的经济格局。2000年全乡实现社会总产值11749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006元。
〔农业生产全面发展〕以改变传统种植模式为基础,以努力向多元化生产方向推进,不仅成为全县小麦主产区,而且已成为啤酒大麦和秋杂作物的主产区,其中大麦年产量达到4900吨,玉米产量达到3545吨。此外,葵花种植也已形成规模,并成为农民在种植业上取得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在畜牧业生产方面,依托千家万户实行“2510”工程,并着力改变饲养方式,加大肉羊杂交改良。止2000年底,全乡共存栏牛4859头,羊20100只,猪5060头,鸡25000只,实现畜牧业产值达6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