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泾乡:
基本概况 临泾乡共辖14个行政村,114个自然村,12个乡直单位,总农户8188户,其中农业人口36299人。临泾乡临泾乡已形成“三纵两横”的道路网络,临泾乡14个村全部通电、通邮、通电话、通公路,拥有固定电话(移动)17768部。临泾乡共有学校23所,其中中学2所,小学20所,幼儿园1所,教师278人,在校学生5114人,适龄儿童入学率高达95%,拥有卫生所14所,医生18人,病床数72张。2007年年底,临泾乡共有各种经济类型企业669个,工业总产值16285万元,粮食总产量18973吨,油料产量1238吨,年末羊存栏3725只,大家畜存栏7354头,农业总产值846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920万元,乡财政一般预处收入147.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60元。临泾乡有机动车辆2598辆,其中汽车36辆,农用车2562辆。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825元。名优特产有杏、黄花、刺绣、剪纸、书法、绘画。[1]基础设施 临泾虽然地处县城近郊,但基础设施建设还是比较滞后。2000年,随着省道318线的全线贯通铺油,乡村卫生院门诊大楼争资、融资530多万元,新修乡村等级道路9条130公里,村组道路170公里,如今境内道路四通八达;2007年底,临泾乡拥有汽车、农用车等机动车辆2598辆,摩托车5274辆。“九五”以来,共治理农田26902亩,其中机平农田3214亩,实现了梯田整乡达标;累计投入资金540多万元,境内建成水厂3处,新打机井21眼,累计达到38眼,压埋供水管线315公里,临泾乡自来水入户率达到87%。实施“121”雨水集流工程以来,建成水泥窖6320眼,土井土窖1830眼(处),增加有效灌溉面积7430亩;教育“两基”达标累计争取投入资金970万元,新修两所中学教学楼和七所小学校舍,维修改造14所小学校舍;中小学校在校学生5114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5%,顺利通过“两基”达标验收。90年代初至今,分别投资45万元,80万元新修了卫生院门诊大楼、住院部大楼,卫生院拥有病床27张,医护人员21名;结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整建达标14个村级医疗所,配备专职医护人员38名,农村医疗医保工作全面提高。自然地理 临泾乡位于县城东北部,距县城15公里。东接太平镇,南壤城关镇、屯字镇,西邻开边镇,北毗孟坝临泾乡镇,境内半山半塬,属黄土高塬沟壑区,地势自西向东倾斜,东西长约22公里,南北宽约7.5公里。土地面积180.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5万亩。历史沿革 临泾,据《镇原县志》记载:因临近泾河,取名临泾。解放初临泾区驻地由县城迁至寇家庙(今临泾),1956年撤区改为基点乡,1958年3月撤销基点乡,成立临泾乡,9月成立超英人民公社,12月改称临泾人民公社,1961年分为临泾、什字两个人民公社,1965年合并为临泾人民公社,1983年复称临泾乡。?行政区划 现辖14个村,114个村民小组,8130户、36400人,其中农业人口35954人。
包庄村、耿塬村、祁庙村、十里墩村、什字村、石羊村、桃园村、蒙塬村、祁焦村、路壕村、毛头村、席沟圈村、良韩村、新堡村党史纪事 1935年9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长征经过临泾乡;1937年3月至8月,红军援西军所属骑兵一团驻临泾乡。经济发展 临泾乡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农村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累计新修农田2.3万亩,建设节灌工程7000多处,人工造林2000亩,栽培果树8000多亩、黄花7000亩。农民人均收入1280元,乡镇企业总产值达4800万元,实现利税60万元。省道318线过临泾、太平达庆阳市。产业发展 临泾属典型的农业大乡,自然环境、地理条件优越。但由于受资源限制,工业发展无明显优势,到90年代初期,群众生活相当贫穷。从90年代初开始,临泾把烤烟作为支柱产业大发展、快发展。到1996年、苹果示范园1997年栽植面积达到万亩以上,成为当时全县唯一的万亩乡镇,收入达到2000万元左右,户均2500元,仅此一项收入占到当时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0%以上。90年后期,由于受市场影响,烟叶生产一度受损,乡党委、政府瞅准市场,积极调整思路,果断提出发展“黄花、杏子、草畜”三大产业。到2004年,临泾乡黄花累计留存面积达到了3.2万亩,果树栽植面积达到1.24万亩,与镇原县新一代食品有限责任公司联姻,建成镇原县第一个农业产业化杏子栽植示范园;养殖业也得到长足发展,实现了万头牛乡镇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