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襄镇:
简介 近年来,该镇围绕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从实际出发,按照县委、县政府正在积极推进的“实施五大战略,培育四大产业”及“做到两个坚持不懈,实现八个新突破”的总体要求,提出了“八个着力突出,实现八个新突破”的总体工作思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务实创业,造福于民,从而使全镇新农村建设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使老百姓切实感受到了身边发生的变化。发展概况 2007年,平襄镇完成生产总值达6300多万元,同比增长9.5%;实现社会消费品零销总额11390万元,同比增长11%;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5198万元,同比增长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730元,净增100元。2007年该镇被县委、县政府评为“目标管理综合考核先进乡镇”、“基层组织建设和‘双培双带'工程先进乡镇”、“项目建设先进乡镇”、“梯田建设先进乡镇”等十多项荣誉奖项。同时,被国务院经济普查领导小组授予“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先进集体”。抓党建 基层组织根基稳 平襄镇虽地域优势明显,自然秉赋较好,但选派到平襄镇工作的历届班子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平襄镇工作难搞、事情难办,干部难管、百姓难缠,项目难上、面貌难变,政绩难出、民心难得,各项工作是名副其实的“灯下黑”。如何把这样一个处于全县政治中心、发展边缘的经济小镇真正打造成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排头兵,是历届党委政府一直着力破解的一个难题。
近两年来,平襄镇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各项工作亮点频频,令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刮目相看:梯田建设从少到多,从上百亩到上千亩整山系、整流域推进;项目建设从无到有,从数十万、数百万到数千万元,处处开花……平襄镇在全县的“中心”地位真正得以彰显。平襄镇党委书记周旭明说:“是基层党建抓得好,激活了一池春水,带动了全盘工作节节攀升!”近两年来,平襄镇党委、政府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党建,在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镇上建立了抓党建工作的长效机制。形成了党委书记为党建工作第一责任人、副书记和党务专干具体抓业务、各村(社区)党建指导员和支部书记具体抓落实的责任制。加大村级活动阵地的改造力度,仅2007年投资49.5万元,新修村址4个,改造提升17个,使全镇27个村5个社区活动阵地全部达到了“六有”标准。镇上还全面落实干部驻村办公制度,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加强党员发展工作,以村组干部、致富带头人、妇女能手为重点对象,新培养成熟入党积极分子325名,发展预备党员86名,其中女党员26名。按照先建支部后建协会的思路和“支部+协会+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新发展产业协会2个,目前农民会员累计发展到110多名。坚持把项目作为提升党建工作水平的有效载体,不断拓宽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途径,在十多个涉农项目中,积极吸引当地农民党员参加,参与率都在90%以上。持续开展了“作风建设年”和“三级联创”活动,在全镇形成了风正气顺、心齐劲足的良好风气。夯基础 民生环境大改善 平襄镇是通渭县情的典型代表,农业基础建设滞后,群众生活困难。梯田建设一度是修修停停,小打小闹,难成气候,几十亩的点就算“破天荒”了。然而在近两年来,平襄镇党委、镇政府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两个坚持不懈”的决策部署,在梯田建设上大手笔谋划、大规模兴修、高标准建设、整流域治理。按照“发动群众是基础、科学规划是前提、机制创新是关键、工程质量是核心、资金筹措是保障、产业开发是出路、综合治理是根本”的梯田建设总体思路和“政府引导、(村)两委主抓、村民理事、群众参与”的运作机制,高标准推进梯田建设。誓让山河旧貌换新颜 据统计,平襄镇2006年机修梯田4800亩,2007年全镇规划建设梯田点9个共10000亩,累计投入资金200余万元,新修梯田7950亩。同时,该镇还将梯田内所有村组道路、田间道路一次性配套到位,新修农村公路及田间道路31条57公里。平襄镇镇长何小明说:“在梯田建设上,全镇年内将高标准新修梯田10000亩。打造千亩以上精品点4个,力争再用二到三年时间全镇实现梯田化。”这一组组振奋人心的数据真实地记录了平襄镇党委、镇政府战天斗地、誓让山河旧貌换新颜的坚定决心和真实实践。抓增收 结构调整添活力 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发展特色产业,是推进农村经济快速增长的有效途径。近两年来,平襄镇大力调整产业发展思路,使农民的种植观念有了较大改变,农业生产效益明显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