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蒗:
位置面积 宁蒗县宁蒗彝族自治县,俗称“小凉山”,地处滇西北高原川滇交界处,东与四川省盐边、盐源县毗邻,西与玉龙县隔江相望,南与永胜、华坪县相连,北与四川省木里县相接。地跨东经100°21`~101°16`、北纬26°35`~27°56`。县境东西横距90公里,南北纵距250公里,总面积6025平方公里。县城海拔2240米,距昆明交通距离568公里,距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大研镇139公里,距成昆铁路金江火车站328公里。人口民族 2003年末,全县总人口235372人,其中农业人口占90.83%。包括彝、汉、傈僳等12种民族,少数民族占全县总人口的79.4%。历史沿革 宁蒗县宁蒗县在汉代称为遂久县、姑复县地,属越嶲郡。唐南诏时,北部地区称为“楼头赕”,初属铁桥节度,后属剑川节度。宋大理时属善巨郡。元朝时实行土司制度,设永宁土知州和蒗蕖土知府,属丽江路。明永乐四年(1406年)改属云南布政使司。民国六年(1917年)永宁、蒗蕖土司合并,改设宁蒗分县,属永北县管辖,“宁蒗”一词从此开始沿用。1950年1月,宁蒗和平解放。在此以前,金沙江边的傈僳族保留着刀耕火种的原始共耕制,凉山彝族处于完整的奴隶制社会,坝区和半山区的摩梭人、普米族、汉族等则处于封建领主制。生产力水平低,社会发育程度参差不齐。1950年2月在南部地区成立小凉山彝族办事处,同年5月,北部地区成立宁蒗政务委员会,1951年改称宁蒗民族民主联合政府。1956年9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两部合并,成立宁蒗彝族自治县,隶属丽江行政公署。
宁蒗一名,系民国6年(1917年)设分县时,各取永宁和蒗蕖两地一字合并而成(永宁、蒗蕖两州为元朝时设立)。宁蒗历史悠久,据发掘遗址考证,4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宁蒗生产力水平低,社会发育程度参差不齐,经济社会发展起步较晚。解放前夕,金沙江边的傈僳族保留着刀耕火种、游牧游耕的原始共耕制,凉山彝族保留着完整的奴隶制,坝区和半山区的摩梭人、普米族、汉族等,则处于封建领主制。宁蒗各民族的宗教礼仪、风俗习惯、生产生活方式等,至今尚不同程度地带有原始社会的特点和遗风。地理气候 宁蒗县宁蒗地处滇西北横断山脉中断,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境内山峰林立,沟壑交错,属典型山原地貌。绵绵山自北向南纵贯全境。绵绵山以西属金沙江高山峡谷地貌,群山争峙,河谷深切,海拔悬殊。绵绵山以东大部属山原区,山势较浑厚。主要高原平坝分布于这一带,较大的有永宁坝(面积56.5平方公里)、白渠坝(县城坝,面积20.5平方公里)、红桥坝(面积20.4平方公里)。境内最高点白岩子山主峰海拔4510.3米,最低点为宁利乡金沙江畔子补河口海拔1350米。境内大小河流20余条,主要有宁蒗河、永宁河、碧源河,均属金沙江水系。气候属低纬高原季风区,干湿季分明,因受高原和高山峡谷地形的影响,立体气候显著。年均降雨量920毫米,年均日照2298小时,年均无霜期190天,年均气温12°7'C。行政区划 宁蒗彝族自治县辖15个乡1个镇,86个村委会,5个社区,1122个村民小组,32个居民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