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川:
地理位置 剑川石窟(3张) 剑川石宝山位于剑川县城西南25公里处,因山上的红砂石成龟背状裂纹,如狮似象像钟,得石宝之名。石窟特点 剑川石窟掠影一(17张)山中开凿于唐宋年间的石窟,享有“西南敦煌”的美誉,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些艺术瑰宝有:17个雕刻精细、形象生动、内容独特、地方民族色彩浓郁的石窟。这些石窟分布在石宝山的石钟寺、狮子关、沙登箐3处,绵延六七公里的地带,约造像140躯。石窟所选细奴逻、阁逻凤、异牟寻三代南诏国主,是三个极有代表性的人物。透过这些形象,反映了南诏一代历史。它既是南诏艺术珍品,也是富贵的民族史料,为后人研究南诏的政治、军事、文化,以至服饰、风尚等都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其次是栩栩如生的宗教人物。在石窟中雕像最多的,是宗教人物。如观音、阿难、迦叶、文殊、普贤、八大名王、多闻天王、增长天王等等。这些形象,大都雕刻精细,形象生动各有个性。如,同是观音,在雕刻家的手下,形象各不相同:有悉面观音、甘露观音、细腰观音等等。到石宝山旅游的最佳时间是农历7月末8月初,一年一度的传统歌会令人流连忘返。剑川距昆明499公里,大理汽车客运站有班车前望剑川。建造年代 石窟有“天启十一年七月廿五日”题记 1处,南诏国的天启十一年相当于唐武宗会昌元年(841),一说相当于唐宣宗大中四年850);另有大理国时期题记3处,有年号的“盛德四年”相当于南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可见剑川石窟开造年代是公元 9世纪中叶至12世纪后半叶,为南诏国和大理国时期(649~1253)遗存的少数民族石窟艺术。南诏王造像 共有3处。石钟寺区的第2窟《阁逻凤出行阁逻凤议政图图》,高1.46米,宽1.52米,共雕16人,为剑川石窟群中人数较多的窟。窟形为仿厅堂建筑,厅堂中央的双龙头椅上,盘坐着南诏王阁逻凤,头戴高冠(头囊),右侧结跏跌坐着王弟阁陂和尚,左右簇拥着披虎皮衣、插猫牛尾的武士战将,筋肉暴起,装束紧牢,大鼻子,宽嘴唇,再配上圆圆的脸,形象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王座两旁雉□双举,旌旗飘动,表现了南诏王出行在此坐朝的场面。由于雕刻匠师们非常熟悉南诏的宫廷生活,又掌握了熟练的石雕技巧,所以能够将南诏宫廷的一个宏大场面,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观者的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