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楼乡:
地理位置 铁楼藏族乡,是文县唯一的民族乡,也是陇南地区7个民族乡之一。位于文县西南部,白马河流域。东邻城关镇,南连上丹乡,西南接四川省平武县,西北与四川九寨沟县接壤,北靠石坊乡和石鸡坝乡。东西长31公里,南北宽25公里,面积324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7.8%,是全县面积最大的乡之一,在25个乡镇中名列第四,仅次于上丹、店坝、刘家坪乡。乡政府驻地铁楼村(又称铁楼寨),是文县四大边寨之一,距县城25公里,海拔1300米。行政区划 铁楼乡辖16个行政村(铁楼、景家坝、肖家山、下墩上、演武坪、新寨、旧寨、麦贡山、入贡山、小沟桥、石门沟、强曲、草河坝、李子坝、枕头坝、寨科桥),51个合作社,44个自然村,2340户, 10566人(其中汉族1691户、7888人;藏族630户、2678人),劳动力6294 个。耕地面积16662亩,其中水田349亩,水浇地6351亩,旱地9962亩,梯田9820亩,经济林果860亩,党参703亩。农民人均耕地1.57亩。2001年,全乡经济总收入1295万元,多种经营收入734万元,粮食总产333.7万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635元,人均有粮316公斤。历史渊源 铁楼,为文县四大边寨之一,因古传掘地一大铁炉而得名,又叫铁炉寨。历史悠久,开发较早,该乡旧寨草坪有马家窑、齐家文化遗址。出土文物有东汉时"铜洗"。历史名人有王继礼(?--1539),明正德十六年进士,官湖广按察使(从三品),威镇海境,边隅肃靖,勤政于民。境内的白马河,为文县八河之一,因铁楼乡别名白马峪而得名,发源于该乡海拔3543米的石垭子梁,从全乡穿境而过,经城关镇干沟坪、刘家咀、西元汇入白水江,流程29.5公里,年均流量4.63立方米/秒。境内的肖家山村白马河畔,建有装机容量1200千瓦的肖家山水电站。自然状况 铁楼乡属于白水江自然保护区。地势西高东低,气候差异很大,"一沟有四季,十里不同天",西部的净各绺山海拔3530米,为全乡最高峰。境内山峦迭嶂,沟壑纵横,林海苍茫。水资源丰富,有一条河(白马河),36条小溪。水草肥美,箭竹青翠,是动植物的乐园,栖息着大熊猫、金丝猴、羚牛、苏门羚、秀鸡等珍稀动物,生长银杏、杜鹃、椴木等珍稀植物,国家在这里设立了白马河保护站。坐落在苍山林海中的大熊猫驯养场,位于海拔2000米的邱家坝,公路可直达,距县城40多公里,云雾缭绕,景色迷人,人称"小九寨"。驯养场最多时曾饲养着6只大熊猫,此外还有金丝猴、羚牛、黑熊等保护动物。铁楼乡既是珍稀动物的乐园,又是最具开发潜力的生态旅游区、避暑胜地和民俗文化村开发区。县乡公路"鹄铁路"穿境而过。若从该乡倒对沟翻山向西南延伸开通五六十公里公路,便与四川平武县连接,形成文县至四川成都的一条最佳捷径。铁楼乡草场丰富,适宜发展畜牧,并且山野菜种类多、鲜美可口,是纯天然绿色食品。全乡大部分地区产玉米、小麦、洋芋、荞麦,白马河下游部分地区产水稻。经济作物主要有闻名中外的纹党,还有花椒、核桃、生漆等。民俗民情 境内的白马藏族,又称"白马人",性情豪放,能歌善舞,文化历史源远流长,是我国民族大农庭中的一朵奇葩,保留着古扑原始的民族文化和独具特色的奇异风俗。当地白马人的敬酒歌,又称"酒曲子",高亢嘹亮,热情奔放,既显示了白马人的文化底蕴,又表达藏家儿女对嘉宾贵客的深情厚意。尤其是白马人世代沿袭的祭祀活动元宵佳节"池歌昼",又称"面具舞",以原始古扑豪放著称,曾在第四届中国艺术节上一展风姿,荣获二等奖,受到李瑞环称赞。在喜迎香港回归的日子里举办的中国首届白马艺术节,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好评。1959年国庆节,白马藏族代表赴京在天安门城楼上观礼,独特的民族彩服受到毛主席关注,问道是什么民族,带队者称其为"白马藏族"。白马人是当今我国民族学家、历史学家研究的中心之一。虽今铁楼冠名以"藏族自治乡",但此少数民族与藏族有着很大区别:如不懂藏文,不信奉活佛、喇嘛,信奉原始宗教,服饰区别于藏族,历史上军事组织和皇朝统制形成地方特色,民间传统与藏族有别,不与外族通婚,亦不与其他藏族通婚。不少专家学者形容认为,"白马人"是古老氐族后裔,当今学者也有人着手此项深入研究。为此,开发"白马文化的旅游研究"是一件有益于世界文化的科学项目。建设发展 铁楼乡由于自然灾害频繁、经济基础薄弱,曾是全县最贫困的乡之一,1986年与临江片7乡同被列为省扶对象。在国家大力扶持下,在白水江自然保护局帮扶下,全乡群众大搞农田水利建设,发展党参、花椒等多种经营,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全乡经济、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事业也有很大发展。全乡有中小学所,其中初中1所、小学7所、村学13所;在校学生 人,其中藏族学生 人,教职员工人,其中藏族教师人。医院1所、村医疗站6处。解决返贫问题,稳定解决群众温饱,依然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实施西部大开发,文县把旅游业作为一项产业来开发,规划在铁楼乡草河坝村兴办白马藏族民俗文化村,此外,石门沟瀑布、小沟桥风光、强曲红池胜景,皆各具特色,以其固有的风姿点缀在青山绿水之间。经济建设 铁楼乡党委和政府确立"把工作重心和基础建设重点向高半山和上游地区倾斜"的工作思路,努力为群众办实事,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倾斜扶持下,在县政协全力帮扶下,全乡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一是农业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二是大搞扶贫攻坚,三年争取小额信贷142万元、扶持资金15万元。建成演武坪电灌,架设总长8000米全县最长的新寨乔柱山管引工程,新建景家坝阳山、草河坝、肖家山等水渠,维修了景家坝导虹渠、旧寨八一渠。新建和续建草河坝、寨科桥、软桥坝、小沟桥、上墩上、石门沟、立志山等7处人饮,解决394户、1870人、1300头大牲畜的饮水问题。三是电力建设迈新步,筹资32万元架通入贡山、中岭山、强曲、草坡沟、腰平山等村高低压农电线路,解决280户、1120人生产生活用电。完成景家坝、新寨农网改造。四是交通和通讯建设有新突破,修建寨科桥芝麻河坝便桥,沿川村社安装了程控电话,鹄铁路25公里拓宽改建工程正在施工。五是教育卫生事业有新发展,办学条件改善,建起铁楼初中总投资60万元的教学楼,修建入贡山小学、维修李子坝小学。修建了乡卫生院医技楼,配置了医疗器械,增设了村社医疗网点。发展构想 铁楼乡党委和政府制工作指导思想是: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农民增收为重点,以用足用活党的农村政策、充分调动全乡干部积极性为动力,以实施"十五"计划为目标,坚持"农业稳乡,二三产业富乡,科技兴乡,依法治乡"战略方针和"以水促农,活水兴工"战术原则,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民俗旅游业,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农田水利建设。全力抓好扶贫攻坚,努力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全乡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bk-album-collection-box-1158586{width:687px; height:228px; border:1px solid #C6E1F5; border-top:2px solid #268BD7; margin-bottom:30px; overflow:hidden;}
.bacb-head{height:28px; background-color:#F5FBFF; padding-left:10px; position:rela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