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采:
简介 风采楼坐落在韶关市区风采路,是明代弘治十年(公元1497年)韶州知府钱镛为纪念韶关藉北宋名臣余靖而建的,屡经重修。风采一词是来自于宋襄赞美余靖的诗句:“必有谋猷俾帝右,更加风采动朝端。”宋襄是借用“风采”一词比喻余靖的学识和品格。“风采楼”三个字的题额,是明代书法家陈白沙茅笔字的存世珍品。风采楼与北京天安门、故宫为同时代同风格的建筑物,楼高22米,正方形,顶为三重飞檐翘角,正中有华饰小圆顶。占地100多平方米,原是砖木结构,于1934年以水泥钢盘结构重建,保持原有建筑的一些特色。风采楼东临浈江,西望武水,气势轩昂,建筑精巧,古色古香,被誉为韶关的标记。地理区位 风采楼坐落在广东省 韶关市区风采路与上后街(旧名学宫街)之交叉口,建筑雄伟独特,气势轩昂,被誉为韶关的标记。
风采楼是明代弘治十年(公元1497年)韶州知府钱镛为纪念韶关藉北宋名臣余靖而建的,屡经重修。风采楼在中“风采楼”三个大字,写得柔韧而苍劲,笔力神韵活跃于字中,是明代书法家陈白沙(献章)茅笔字的存世珍品。结构特点 风采楼与北京天安门、故宫为同时代同风格的建筑物,楼高22米,正方形,顶为三重飞檐翘角,正中有华饰小圆顶。占地100多平方米,原是砖林结构,于1932年以水泥钢筋结构重建,保持原有建筑的一些特色,楼底可通行各种车辆,北门建有铁栅小门,循回环形楼梯而上便是一层主楼,东西巩园上有“风采楼”三个大字,风采楼内有一块玉石碑,署有《风采楼前后记》 。“风采”两字取自当时的刑部尚书 蔡君谟的诗:“必有谋风采楼 猷禅帝石,更加风采动朝端”之名。风采楼西望武水,东临浈江,气势轩昂,建筑精巧、古色古香、气势轩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