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玑镇:
基本概况 南雄市辖镇。1958属红旗公社,1962年析建珠玑公社,1980年改区,1986年建镇。位于县境中部,距县城9公。面积179.2平方公里,人口3.3万人。国道323线过境。辖长迳、新村、聪背、珠玑、洋湖、叟里元、上嵩、里仁、塘东、石塘、里东、灵潭、下汾、祗芫、罗田、南山、古田等17个管理区(村委会)。农业主产水稻、黄烟、花生、大豆。经济林果有白果、柑橘、沙田柚,林木蓄积量29.7万立方米;乡镇企业有竹木加工、农副产品加工等厂。闻名中外的珠玑古巷就在境内。珠玑历史 源远流长,是古代中原和江南通往岭南的一个商业重镇,是中原南迁民族的发祥地和“广府文化”的发源地,也是广东著名的“文化之乡”和“民族民间艺术之乡”。2002年被广东省政府确定为广东省首批中心镇建设示范点和中宣部创建文明村镇示范点。历史沿革历史 南雄县境,春秋为百越地,战国属楚,春属南海郡,汉属豫章之南野县,三国属吴之始兴郡;南北朝时,州郡虽多次变易,而始兴县属不变。南雄建置始于唐代光宅元年(684年),当时把始兴县东北部的化南、横山两乡划出,设置浈昌县,取境内浈水、昌水之名合为浈昌县,珠玑地属之。南汉乾享四年(920年),在浈昌置雄州,辖浈昌、始兴两县。宋开宝四年(971年),因有别于河北雄州,遂改雄州为南雄州,南雄之名由此始;天圣元年(1023年),因避仁宗帝赵祯讳,改浈昌为保昌,珠玑地仍属之;宣和二年(1120年),赐保昌为保昌郡;绍兴元年(1131年),珠玑为保昌县牛田村十四图。据史料记载,宋嘉定年间设沙水驿,隶属保昌县,其后,珠玑在行政区域中,一直沿用沙水之名。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改南雄州为南雄路,沙水为保昌县地。至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南雄路为南雄府,仍领保昌县地,沙水村为望梅乡,后又设置沙解巡检司。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南雄府改为直隶南雄州,裁去保昌县;直隶南雄州设红梅司,沙水街为红梅司属上北一都,其后在此设沙水塘,至清宣统末年止。民国伊始,改直隶南雄州为南雄县,其时称沙水圩。民国29年(1940年)实行新县制,全县划为2个区28个乡,第一区均平乡改为珠玑乡。以珠玑为行政区域从此始。1996年,南雄撤县设市,为县级市,珠玑仍属之。建国后 珠玑从乡改镇,行政区域在不同时期皆有调整变化。1949年,设南雄县第一区珠玑乡;1956年合作化时期,为南雄县珠玑乡;1958年,珠玑为湖口人民公社管辖;1962年设立珠玑人民公社;1980年,实行政社分开,改称为珠玑区公所;1986年冬,改珠玑区公所为珠玑镇人民政府,珠玑巷隶属至今未变;2005年6月,位于珠玑镇北面的原梅岭镇被撤销,其所管辖的行政区域全部并入珠玑镇,总面积222.5平方千米,现辖珠玑、里东、梅岭、梅关等22个村委会和珠玑社区1个居委会,236个村小组,近4.4万人。
珠玑巷在沙水河西侧,后巷内人工围河成湖,又叫沙水湖,古时称巷所在地名叫沙水镇。从史料看,珠玑巷只是沙水镇的一部分。阮元编撰的《广东通志》云:“珠玑巷在沙水寺前”;黄慈博先生的《珠玑巷民族南迁记》抄录诸族谱中,多称“沙水村珠玑巷”、“沙水珠玑巷”等。由此可见,古时珠玑巷原属沙水镇。据实地考察,原来珠玑巷大体在沙水镇的南端,即从今珠玑巷南门楼起向北走,经贵妃石塔到石桥(双龙桥)一段,约长200米。再向北走则是其他巷、里、坊。如今的“珠玑楼”,过去并不属珠玑巷。据乾隆十二年(1747年)建楼碑(此石碑现仍镶于“珠玑楼”)记载,“珠玑楼”原为沙水镇翔凤坊之楼,早塌,乾隆十二年(1747年)重建时才题名为“珠玑楼”。黄慈博先生在《珠玑巷民族南迁记》中记述,沙水镇还有“儒林里”、“沙水塘”等旧址。后来随着珠江三角洲的繁荣富庶,来这里寻根问祖的人越来越多,珠玑巷的名声也越来越大。沙水镇的里、巷、坊,都像翔凤坊那样,逐步被珠玑巷这个名称所代替,整个沙水镇也叫珠玑巷了。[1]地理位置 珠玑镇位于北纬25゜11′14″,东经114゜21′58″。新老323线穿境而过,规划中的韶赣铁路、高速公路也经过珠玑,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19.6℃,属北亚热带温润季风型气候。行政区划 珠玑镇总面积222.5平方公里,现辖珠玑、洋湖、古田、长迳、新村、叟里元、里仁、塘东、罗田、灵潭、南山、聪辈、里东、石塘、上嵩、下坋、祗芫、梅岭、梅关、中站、角湾、泰源共22个村委会和珠玑社区居委会,236个村小组, 8025户,总人口43839人。资源概况 全镇现有耕地总面积31818亩,其中:水田26890亩,旱地4928亩。境内有一沙水河自北向东南蜿蜓而过,汇入浈江河,河长34公里,年流量0.626亿立方米,源头小河3条,中型水库1座,总库容量1545万立方米;小〈一〉型水库2宗;小型水库6宗;1—10万立方米山塘70宗。水力发电厂3个,变电站1个,年供电量250—280万千瓦时,供电线路全长76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