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盂镇:
辖区 辖28个行政村(居)、42个自然村,现有人口11.56万人,旅居全国各地4万多人,旅外侨胞6万多人,是著名的侨乡。[1] 潮阳区辖镇。1952年为潮阳县第七区,1956年 改铜盂乡,1958年改红锋公社,1959年改铜盂公社,1983年改区,1986年建镇。位于市境中部,距市城区20公里。面积42.4平方公里,人口9.2万人。洪和公路(接324国道),铜贵公路穿境而过。辖铜钵盂、胜前、老溪西3个居委会和华岐、草尾、河陇、溪边、深岭、新桥、集星、光星、岐美、宅美、屿南、屿北、玉窖、双岐、潮港、凤田、凤壶、市上、新岐、溪东里、肖渡、桶盘、树香、李仙、洋美25个村委会。产业 乡镇企业产品有纺织服装、塑料聚脂,翡翠玉器、各色珠袋、药材及红木家具等。农业连续七年实现水稻“吨谷镇”,1995年工农业总产值达4.14亿元。2005年完成农业总产值1.151亿元;工业总产值8.9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370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9440万元;工商各税1078万元;外贸出口总值1705万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7亿元。文化 [1]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灵山寺舌境塔,为潮汕地区现存最古老而完整的建筑物。唐宋潮汕八贤之一的许申,现代著名实业家郭子彬、电影艺术大师蔡楚生及著名心理学家郭任远,均出生于此。经济概况 实施“工贸富镇、农业稳镇、旅游活镇、科教兴镇”的发展思路,充分发挥区位、侨乡、人才、农业和旅游资源5大优势。调动内外一切积极因素,掀起建设铜盂、发展铜盂的新高潮。优势工业不断发展壮大。通过开展工业集中服务活动,营造合力扶工的氛围。扶持优势行业和骨干企业,使文具、红木家私、翡翠玉器、机械生产和纽扣等行业逐渐成为镇的支柱行业。齐心文具、港泰珠宝等4家企业投入资金1700万元进行增产扩资,新增产值2100万元。优化工业载体,规划东山和溪西两个工业园区,引导银骄织业、维西五金制品和深 令烤鸭等企业在园区内办业,共投入资金2400万元,完成了厂房建设。农业和第三产业得到发展。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投资100万元,扩大智业养猪场的生猪生产。方港、深 令两个蔬菜种植基地也得到发展。灵山风景区的旅游业带动衍生了相关的第三产业。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投入资金450万元,对兴富路进行改造,重新铺筑长4公里,宽9米的水泥路面。在交通部门的支持下,完成了草尾、凤田两桥的改造。投资3400万元的新卫生院续建、第三期改水和联围电排南站三个工程也正在抓紧建设。解决有市无场、占路为市的镇区综合市场改造工程也正在规划实施。投资硬环境逐步改善[2]。
铜盂镇委、镇政府围绕“工贸富镇、农业稳镇、旅游活镇、科教兴镇”的工作思路,发挥“区位、侨乡、人才、土地和旅游资源”等五大优势,认真解决各种制约发展的问题,促进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向前发展。2005年完成农业总产值1.151亿元;工业总产值8.9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370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9440万元;工商各税1078万元;外贸出口总值1705万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7亿元。调整工业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围绕区委、区政府建设练江民营工业经济带的战略部署,铜盂镇利用具有的区位、资源等优势,着力构筑“四个轮子齐步走,拉动三条经济带”的发展格局,依靠灰田公路、铜贵公路及正在规划建设中的兴达路为依托,利用灵山、昆山、练江、练江南4个工业用地片区为平台,发展园区经济,承接周边经济辐射和产业转移,形成东山、联和(八堡)、屿岐(仙岐)3条民营经济带。去年以来,共引进新经济项目共15个,计划投资额达3.7亿元。这些项目的落实,将进一步增强铜盂经济发展的后劲,对今后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和产业素质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目前,全镇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规模工业企业达到6家。调整产业结构,构建农业产业化 以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为核心,合理引导农民发展种养业,促进了传统农业不断上新台阶。全镇现有粮食种植面积达50450亩,产量24711吨,其中:水稻31300亩,平均亩产478公斤,薯类19150亩,平均亩产509公斤。全镇现有农业生产基地31个,面积达7440亩,有水果种植基地2个,蔬菜种植基地2个,水产养殖基地1个,农业规模效益不断提高。整合旅游资源,打造旅游特色镇 镇委、镇政府充分发挥铜盂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的特色和优势,把打造旅游特色产业,作为拉动全镇经济快速发展的重大举措来抓。铜盂拥有:千年古刹灵山寺、集嵌瓷、泥塑、彩绘、金漆木雕、石雕等装饰工艺的“明安里”和中国进步电影的先驱者、中国现实主义电影奠基人、著名电影艺术家蔡楚生先生故居三大旅游点,并命名为“明安里潮汕民俗文化之窗”,2005年全年接待旅客达16万人左右。蔡楚生故居被批准为汕头市文物保护单位、汕头市第二批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潮阳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于2006年1月15日由全国文联、国家广电总局、全国影协、省委宣传部、省影协与汕头市委、市政府组织举行揭牌仪式,正式对外开放。同时,多次把灵山文化旅游区对外进行宣传推介,取得广泛认可和肯定,发展空间和潜力很大,前景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