硇洲镇:
镇情概况 盛产鲍鱼、龙虾、江瑶柱等,其中鲍鱼驰名中外。农业主产水稻、甘蔗、花生。乡镇企业有网厂、冰厂、糖厂等。有宋皇城遗址、宋皇村、宋皇井、窦振彪墓、硇洲灯塔等古迹。有马鞍山“仙人梯”、那曼石林、南波河礁群等胜景和海石滩旅游区。宋祥兴元年(1278)宋帝昺避元兵,逃至硇洲岛,曾升硇为翔龙县。是清代福建水师提督、战功赫赫的抗英名将窦振彪的出生地。[1]历史沿革 建国初属东硇特区,1950年改为硇洲区,1952年划入雷东县,1958年归郊区称硇洲分社,1983年复为区,1987年撤区建镇。2009年由于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东海岛经济开发试验区合并为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现为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硇洲镇。交通运输 硇洲镇有环岛公路,有车渡及机轮直达东南码头。行政区划 辖宋皇、孟岗、谭北、北港、南港、红卫、津前、淡水8个村委会。地名由来 硇洲古称硭洲,宋末皇帝赵昺在岛上登基。升格为翔龙县后,始改硇洲。《宋史·二王纪》有载:“景炎二年三月(1277年)罡硇洲。四月,罡殂硇洲,众立卫王昺为主,升硇洲为翔龙县”。1275年,元军挥师南下,攻破南宋王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南宋将臣陆秀夫、张世杰、文天祥等文武百官及十万士卒,护送年仅11岁的宋端宗和其弟卫王赵昺,避元兵追杀,1277年3月,从东南沿海逃亡到硭洲岛。宋端宗年幼体弱,疲于奔命,一路担惊受怕,4月在岛上病亡。丧事料理完毕,陆秀夫等众臣拥8岁的赵昺为帝,史称“宋帝昺”。赵昺即位,改元祥兴、升硭洲为翔龙县,并计划安顿下来以图复国。硭洲遍地是石头,少帝昺便命士卒采石,筑石墙,建行宫,并利用石头作掩护抵抗元军。古泛指游牧民族为匈奴,众臣以石头可抵御蒙古元军之意,授意少帝昺下旨:“以石击匈赐为硇”,把硭洲岛改为硇洲岛。祥兴元年(1278年)元军攻克雷州城,右丞相张世杰多次派兵攻打雷州府城,均失利,觉得硇洲这个小岛,攻守都很困难,且孤立无援,不可久居,便与右丞相陆秀夫等相议,护少帝赵昺迁往新会崖山。最后血战崖门,全军覆灭,陆秀夫抱帝投海,苟延的南宋末代终结。硭洲虽改硇洲,但民间仍两地名共用。高雷地区现存最早一本明朝万历年编纂的《高州府志》,《记事》中仍用硭洲地名。据说,直到清道光皇帝品尝硇洲鲍鱼后才钦定硭洲为硇洲,成为稳固地名。硇洲籍的广东福建水师提督总兵窦振彪朝贡硇洲鳆鱼(即鲍鱼),道光吃后有如梦初醒之感,极为欢喜,遂问产地。窦回复说产自硭洲,民间俗称硇洲螺鱼。又是硭洲又是硇洲把皇帝弄糊涂了,后方知是南宋赵昺帝立国的翔龙府,便钦旨把硭洲定为硇洲纪念宋皇。从此,历代编纂的《辞源》及编著的史书,开始正式出现硇洲地名。由此推测,窦振彪贡鲍,道光定硇洲名,也许确有其事。“硇”字也成了中国汉字的独特字,连权威的《现代汉语词典》没有北京、上海的地名组词,竟独一无二有一个硇洲地名条载。旅游资源宋皇古迹和遗风 宋末二王虽在硇洲时间不长,却留下不少遗迹。当地流传一首民谣:“唐时硭洲岛,宋末帝王都,幽境仙风在,不见宋王朝”,可见宋皇古迹早已在民间传扬。年代久远,历经沧桑,有的已荡然无存,有的仅是残留遗址,今尚存的有:宋皇村、赤马村、宋皇井、宋皇碑、翔龙书院旧址等。这些古迹是硇洲珍贵的历史文物和丰富的旅游资源,这使“硇洲古韵”当之无愧成为湛江市八景之一。
宋二王的遗迹,主要集中在宋皇村周围。宋皇村位于硇洲镇东3.5公里,今属宋皇村委会。宋皇村是南宋末代王朝南逃的驻地,气势浑雄,风景秀丽,当年曾在这里大建行宫和营房。据地方志所载,相随到岛上的朝臣、官兵、船民、宫女、太监达十万之众,遂“伐木建行宫……处之行朝草市,百官有司皆具,造军屋三千余间”,故名“宋皇村”,也叫“宋皇城”。宋皇村大多数古迹已不存,仅留有古墙残骸依稀可见。城墙北面横向,残长10米,残宽5米,残高0.8米,均用青石筑垒,中间填土。南侧的赤马村,相传是按马的种类设置军马棚的地方,北称赤马,南称锦马,赤马村名沿用至今。保存较好的是宋皇井,传说宋二王刚到岛上,淡水奇缺,人心恐慌,有一马用前足扒地,冒出水来,味甘清淳,解决用水之困。井水终年不枯不竭,700多年一直为乡民所用。村民纪念宋皇,立碑把井称为“宋皇井”。供小皇帝赵昺读书的翔龙书院,早已荒废,唯有粤西唯一状元林召棠书的“翔龙书院”石匾安在。宋皇村西南向有块石碑,碑高1.5米,高1米,厚0.1米,呈灰黑色,石碑长期受风雨侵蚀,碑文模糊几不可辨,俗称“宋皇碑”,即宋端宗的墓碑。是否属实,无从考究,但民间一直称为“宋皇碑”,反映了人们对宋皇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