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垟古民居:
景区简介 民居东垟现存古民居有三片,一为新厝下民居,二为西村民居,三为门楼外民居。东垟林氏一世祖林建(唐天柘二年(905)内阁长史)原籍福建莆田,后为避乱于后唐同光三年(925)迁居泰顺筱村东奥(新楼)。宋建隆二年(961)再迁泗溪上段(后池)。林建从莆田迁徙筱村东奥时共捷有六子,后来除第六子顷随父从东奥迁往泗溪外,其余五子均留居东垟。东垟现存的三片古民居均为林建后裔在繁衍发展过程中留给今人的历史文化遗产。[1]景区景点(一)新厝下民居 新厝下现仅存两座民居建筑,其一为三进,另一为二进。局部特色在于小木装修中的雕刻非常繁缛、精致。“三进民居”有这么一个传说,当初造屋时,主人请了一位金华的雕刻师傅,这位师傅携了妻子到泰顺,当完成全部的装修雕刻活返乡时,金华师傅的儿子已经三岁多。也就是说民居的雕刻足足花去了这位金华师傅三年多的工夫。“三进民居”小木装修的精美雕刻主要布置在门窗槅扇,另外斗拱和牛腿的雕刻也非常逼真,不过新厝下雕刻的翘楚应数“二进民居”厅堂门(厅堂后明柱旁),此厅堂门上、中绦环板和花心那精彩绝伦的镂空雕饰,足以让人啧啧称奇。在新厝下的“三进民居”中发现了非常少有的厅堂门布置做法,一般民居的厅堂门都是设在厅堂两棵后明柱的旁边,而此座房子却与众不同的将门设在了两棵后明柱之间,做法独出心裁。(二)西村民居 在西居住的大部分是东垟林氏“大房”后裔。西村民居多为合院式建筑,它们要么沿山涧而建,要么就一头扎进田野的怀抱里。西村民居与对岸的门楼外民居遥相对望,身后的大山即为门楼外的案山。这里的民居在构造与装修上显得朴素和简洁,它们与山水似乎更显得融洽。(三)门楼外民居 门楼外民居保存基本完整,年代有明朝有清朝。门楼外一世祖林豳(林建十六世孙)从东奥迁居门楼外后,大兴土木,建造居所。到林建二十三世孙伯穆时,门楼外村落已初具规模。伯穆与其子(光宗、光祖、光祥、光业)都是当地赫赫有名的人物,他们非常热心于公益事业,先后主持(或捐资)建造了峰文书斋、祠堂、陈氏夫人宫、水尾桥等。这些建筑在乡土社会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2]东垟古代公共建筑 东垟古代公共建筑是当地乡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一)祠堂 东垟林氏宗祠始建于清康熙甲午年(1714),由林文村主持建造,其址在东垟后井。建成百年之后几近倾圯,嘉庆年间林万山便与族人重建祠堂。关于重建宗祠,林氏谱中有这样的记述:“三年之久,前后二堂已成,左右两轩、东西两阶下凿之以池,大门三楹,门外环之以墙。又喜祠之南向有玉岩,西有军山,中向一峰四尖并峙者,文笔峰也!”林氏建房、造祠无不考虑与“文笔峰”相呼应。宗祠门楼楹联言:“腾龙峰麓敬先祖,笔架山前荫子孙。”祠堂的实际功用,堪舆观念以及乡民朴直的愿望皆溶其中。林氏宗祠共三进,一进门楼,二进享堂,三进为供奉祖先神主的寝堂。祠堂的主要功能是为了举行敬孝先祖的祭祀活动——祭祖。此外,林氏宗祠也是古人商议族内大事的议事中心,只不过这些功能如今已不复重现。(二)宫与桥 在东垟玉溪水尾西岸有一座陈十四夫人宫,为清朝嘉庆年间林光祥主持建造。林光祥是一个商人,传说有一次船行飞云江上(瑞安段),突然风浪大起,狂风怒浪侵袭船只,船临倒覆,后光祥祀告陈十四夫人,才保得平安。返乡后光祥遂建陈十四夫人宫。宫内原建有戏台,每逢重大节日,村里就组织戏班上演一些乡民们喜闻乐见的剧目。此戏台已于20世纪70年代拆除。
东垟木平廊桥与陈十四夫人宫相距不远,系林光业后裔林晴霁主持建造(民国期间),为一墩两孔式木平廊桥,桥屋面阔11开间。桥面宽4.7米,桥长26.2米。桥身横跨玉溪,西临田畴,东接苍山。(三)书斋 东垟历史上统共建了两处书斋。现存书斋称为“东垟书斋”,建在林氏宗祠的右侧,为东垟林氏三房后裔林凤鸣、林方任(时任杭州新城儒学正堂及杭州训导)父子于乾隆廿五年(1760)建造,为三房私塾。民国初年,始招全村子弟入学受教,时称东垟书院,并聘请泰顺名士许笃仁先生授业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