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坊镇:
江西省宜春市高安市蓝坊镇基本概况 蓝坊镇位于高安东南方向,距市区8公里,处锦河高安段最下游,锦惠渠灌区最末端。东与丰城市隍城镇、新建县石岗镇接壤,南与荷岭镇相邻,西与筠阳街办(原东方红乡)相连,北与祥符镇、大城镇隔河相望。2000年9月撤乡设镇,总面积6.5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2.5%。2006年有耕地50211亩,较1986年减少4860亩,其中水田40952亩,旱地9259亩,人均1.19亩,水面8000亩,山林 9147亩。辖有15个村委会134个自然村和单圩街居委会,总人口 41495 人(其中农业人口 39831 人),较1986年增加 人,占全市总人口的 %,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 人。1986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 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 万元,2006年达 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 万元,1986年财政总收入 万元,2004年达821万元,2005年取消农业税后,上交财政收入652万元,2006年718万元。198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35元,2006年达到 3350元。地理环境 境内属平原丘陵,植被多为松杉林、油茶林、乔灌林。地势东西走向呈“M”形,南高北低,海拔最高点为魏家村马鞍山小菇玲,海拔202米,最低点为东头岗下,海拔为21米。境内锦河堤长17.2公里,锦河道自西向东流经长坪、长乐、万石、坑上、铜湖、石牌、三孙7个村委会31个自然村,傍河堤居住人口1.2万人。其他圩堤29.8公里,导托25公里,为高安圩堤最长乡镇。因堤I外泡泉严重,地势低洼易内涝,防汛任务十分艰巨。镇内有马鞍山小(一)型山忠水库,年均蓄水量为220万m3,小(二)型水库4座,山塘水库18座,总蓄水量260万m3,为水库主流灌渠道,其中苏家塘、慢牛岭、米筛岭等山塘水库总蓄水量仅60万m3,总有效灌溉面积5800亩。锦惠渠自西南向东北延伸,境内长24公里,分渠总长105公里,田间农渠200多公里,有效灌溉面积1.1万亩。由于处锦渠末端,水库蓄水量少,极容易遭受干旱灾害。1990年夏秋15个村委会遭遇罕见旱情,7个村委会受旱严重,81个自然村缺水,64个自然村当年颗粒无收,先岗村委会栎头自然村旱情最甚,群众生活用水靠消防车装水供应。以至于蓝坊素有“晴三天需抗旱,雨三天要防洪”之谓。进入新世纪以后,当地政府每年都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开展堤坝培高加固、水库增固扩容、渠道清淤畅流等作业,大兴水利工程,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群众生产生活条件逐步得到改善。气候条件 境内属典型亚热带温湿气候,春夏雨水较多,秋冬雨量偏少,霜冻期较短。1986-2006年平均气温为17.7-19.5℃之间,受温室效应、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进入新世纪以来无霜期在280天以上,是全市光照条件最好的乡镇。最冷月份为12月-1月,平均气温7.9℃,最热的月份为7-8月份,平均气温31.8℃,极端最高气温为41.9℃,极端最低气温为-11.5℃。1991年冬,因气温骤降,霜冻严重,出现持续数天-10℃以下低温,冬作物普受冰冻灾害,坑上村椪柑树冻死三分之二以上,松杉茶杨等树木冻死无数。秋伏干旱现象比较严重。年平均降雨量1100毫米,降雨年份最少为1990年,仅为480毫米,降雨量最多为1993年,为1490毫米。日降雨量最多为2004年6月24日,降雨量达288毫米,为全市之最。1993、1994、1998、2003年洪水灾害相当严重。1998年受内涝面积最大,水田受浸2.8万亩,65个村庄内涝严重,直接经济损失1100万元,洪水半个月后方退。境东北先岗下罗村因海拔最低,1991-1992年实施人工围堤造湖工程,围湖面积4000亩(俗称流坪湖),为该村解除了内涝之患,又新增丰产水田面积400余亩。土地资源 境内土壤为中性偏碱性红土质,紫色滩泥田、麻沙泥田,有白沙山、浆岩鹅卵类。红土适于红砖青砖生产,故红砖厂、砖瓦窑遍布全镇,2006年有红砖厂30家,青砖瓦窑47家,居高安首位。因垦挖红土过度,资源减少,形成洼水地多处,政府已限制新上砖厂。沿河一带沙质田地,利于种植棉花,为高安优质棉花生产基地之一。农业生产 境内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先后采用整地板块育秧、地膜育秧、旱床育秧。1997年始试行抛秧新技术,推行良种良法,2001年已全面普及。为解决人多地少、传统作物增收难的矛盾,镇政府因势利导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逐步形成了坑上椪柑、长坪蚕桑、柒溪蔬菜、万石荞头基地。随着国家粮食直补和良种、农机补贴政策的落实,一度兴旺的长坪蚕桑产业萎缩,养蚕户改种优质水稻。养殖业发展迅猛。2003年有规模以上养猪场达60多家,年出栏生猪48000头,存栏39750头,居各乡镇之首。交通状况 境内交通便捷。省道高(安)丰(城)公路穿境而过,境内长度7.5公里,东距昌樟高速梅林互通出入口处18公里,北距320国道3公里,距南昌40公里。2006年水泥路面达通车里程由2002年的3.5公里发展到2005年46.95公里,全镇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劳务输出 蓝坊为劳务输出大镇。1986年有80余人在外务工。2006年底,务工人员14125人在外工作,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务工人员总资产超过4.8亿元。每年带回家乡收入超过8000万元,占到农民纯收入的80%以上。2003年镇设立劳动保障事务所,引导外出务工创业人员成立外出务工创业者协会和党总支,并在北京、广州、深圳、惠州、上海、浙江、厦门设立了7个分会和4个党支部,为组织劳务输出、促进就业、推进创业发挥了应有作用。工业概况 一批自主创业成功者积极返哺家乡,支援家乡发展。1991年新社刘厚生返乡自办高安第一家打工者企业——高安科教仪器厂,2001年8月铜湖罗来足创建高安首家五金模具企业——高安市蓝天塑胶五金制品有限公司。之后,相继有松达电子、瑞发塑料、第一酒厂、福生针车等24家返哺型企业落户。2006年,在广东创业的22家针车类企业有7家返乡发展,将为打造全省最大的针车配件配套生产基地夯实基础。2006年,返哺企业总资产达4500万元,年产值1.6亿元,年税收285万元。返哺创业又促进了蓝坊以友招商、以商招商,推动了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2002年--2006年,共引进双林彩印、三源模具、百汇高科、富胜工业、永盛电子等企业20多家,合同资金3.5亿元,到位资金1.3亿元,尤其是2004年后引进新建厂房建筑物类实体性固定资产投资企业11家,新增厂房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固定投资超过7900万元。2006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2亿元,税收485万元。商业贸易 蓝坊商贸繁荣。单家圩素有“闹子上”之称,乃“热闹繁忙之集庄”,历为高安、丰城、新建三县市边贸区。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由于单圩集市建设滞后,人流物流逐渐减少。1999年4月,镇政府拆除老旧、狭窄农贸市场,10月,建成全省乡镇一流的钢架框合式结构、总投资达600万元、集商贸、住宿、服务、菜市、家居于一体的“新世纪大市场”。每逢农历二五八圩日,日最大人流量可达6000多人。2003年对集贸广场进行绿化、硬化和亮化,疏通下水道,铺设人行道板,规划居民建房。2004年完成集镇总体规划和经济创业区详规,2005年在全市率先完成农村村庄规划编制,2006年完成了漆溪赵家、坑上、新社前敖、长乐刘金滩、魏家喻家五个村的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为全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了坚实基础。小康建设 高安文明小康示范村——蓝坊坑上。1988年,坑上自然村升格为坑上(大队)村委会。1991年,选聘时年36岁,思想解放、头脑灵活的坑上砖厂老板梁雪光担任村支书,坑上村经济走上了自强发展之路。1992年村集体经济拥有总资产400多万元,1998年达800多万元。1990年秋冬,坑上率先在全县实施千亩园田林网化建设工程,配套建成排灌站、水泥硬化排灌渠,田间套种农果,路旁、田梗栽种池杉,逐步形成了农果套种化、耕作机械化、路渠林网化、灌溉自流化、环境生态化、管理科学化、农业现代化的“七化”农业生产格局,并建成为高安第一批水稻棉花生产基地,椪柑林果套种基地,农民收入大幅提高。1992村出资60万元规划建设了第一批西式小洋房30幢,建成三层楼房的村部和村级小学,成为高安园田林网化最早,村庄规划最早、村办企业最多、效益最好,村部、村小楼房最高面积最大,村民收入最高、村容村貌最新最美、生态环境最好、农民负担最轻的村。1992年,村支书梁雪光当选为党的十四大代表,中央、省地(市)各级领导多次到坑上村视察。1994年坑上村被中央授予小康示范村,1997年被授予生态农业示范点,省授予坑上小康文明村等光荣称号。1998、2004年又规划建设了第二第三批别墅式楼房85幢。2006年修通了村内水泥公路,公共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通讯教育 蓝坊其他事业也发展较快。上世纪八十年代,蓝坊工业比较发达。1986年开通程控电话,1991年各村各单位全面开通,为高安最早普及程控电话的乡镇。1998年,拥有电信用户2700户,2005年拥有手机户1.8万户,外出务工人员人均拥有0.9部手机,在家农户人均拥有0.1部手机。2001年集镇开通了自来水,2006年有8个村共2800户开通了有线电视。1999年农村小学全部实现楼房化,2004年调整义务教育布局,全镇有村小15所,完小1所,初中1所[1]。广东省梅州市蕉岭县蓝坊镇基本概况 蓝坊镇位于蕉岭县城东部,距县城6公里,蕉北、蕉高公路贯穿其间。总面积91.6平方公里。辖峰镇政府大门口、蓝坊、石湖、石中、龙潭、高场、大地7个村委会85个村民小组。99年底全镇总户数3478户,总人口11357人;有耕地504.5公顷,山地7246.7公顷。矿产资源 蓝坊镇境内盛产毛竹、松、杉木及茶果,木材蓄积量17万立方米,年产毛竹30万支。山中有珍贵的树种、珍稀的动物和大量的中草药材。矿产资源主要有煤、钨、稀土、铁、 铝、锡、花岗岩等,其中大地煤矿储量和质量居全县之首。
蓝坊镇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依托竹木多、水多、煤多的优势,重点发展以水电、煤窑和竹木加工为主的经济项目。99年底,全镇共有企业330家,其中镇办企业9家,村办企业21家,私营企业15家,个体工商户285户。1999年,企业总产值1631.25万元,利润总额64.59万元。全镇共有水电站10座,装机容量达1310千瓦,年发电量达310万千瓦时。综合开发 蓝坊镇山区综合开发潜力大。加大山区综合开发力度,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措施,鼓励吸引一些能人和老板连片开发山地,已初具规模。其中较突出的有:蓝坊黄坑塘的千亩金柚、脐橙优质果基地、蓝坊村老纸厂背的万亩速生丰产按基地;大地坳万亩毛竹高产示范区基地;铁寮坑、背夫坑2千亩单丛茶基地。各村种植李子面积达3200亩,年产量280吨。已形成“一乡一品”拳头产品,三华李及单丛茶远销国内外。旅游资源 蓝坊镇旅游资源丰富。有被誉称为蕉龄八景之一的“文蜂插汉”和会仙洞等自然景观,处处是青山绿水、奇峰俊秀、景色宜人,是生态旅游的好去处。著名爱国烈士罗福星的故居也修葺一新。主要文物有座落在龙潭村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天褒节孝"牌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