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云山:
挂云山简介 挂云山位于获鹿、平山、井陉三县的交界处,东靠获鹿,北接平山,西连井陉,是华北平原和太行山区的分界岭之一。由于高耸入云,故名挂云山。挂云山主岭南北两面是万丈悬崖,西面山势较缓,有条之字形小道可通山顶,是上挂云山的主要通道。东面有道山峡,过了山峡沿着一条很隐蔽的石梯可以登上比挂云山主峰略低的卧狼垴,卧狼垴南北两面也是悬崖陡壁。卧狼垴向东有条叫三堵墙的山梁,只能单人通过。此山峰高势险,易守难攻,是井陉东北的屏障,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1]挂云山六壮士事件 1940年秋是八路军发动的百团大战第一阶段,日本侵略军纠集三、四千兵力,从石家庄、获鹿和井陉城、井陉矿区两个方向,向指挥部设在井陉三峪村的八路军左翼纵队扑来,进行报复和“扫荡”。八路军主力部队奉命转移,地方武装井平获游击大队三中队牵制敌人,把敌人引到挂云山,阻击敌人,掩护主力部队转移。县一区妇救会主任吕秀兰带领区基干队、青年抗日先锋队、儿童团及部分群众赶来参加战斗,共约五、六十人。
日伪军对挂云山展开合围,发起冲锋几十次,将近一天时间,被牢牢地吸引在挂云山。激战中,中队长李鸿山中弹牺牲,年仅22岁的吕秀兰勇敢地站出来指挥战斗。在完成阻击任务后,吕秀兰带领五名队员掩护,其他同志突围。六勇士与攻上山的日伪军展开殊死搏斗,终因弹尽粮绝,被逼到悬崖边,宁死不屈,砸碎枪支,纵身跳崖,壮烈殉国。他们是共产党员吕秀兰、15岁的儿童团员康三堂、炊事员刘贵子,还有康英英、李书祥和康二旦,后被人们称颂为“挂云山六壮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