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寨镇:
辖区位置 彭寨镇位于和平县东南部,东与古寨、贝墩交界;南与林寨、东水、礼士接壤;西与公白、阳明相邻;北与优胜、阳明相接。辖27个行政村,4个居委会,是省273个中心镇之一,交通便利,处于省道和洋线和骆米交汇处,距京九铁路林寨站6.8Km,距县城25Km。历史沿革 ① 彭寨镇明正德十三年(1518)至清光绪二年(1876)属全县分设四图的仁义图(彭镇、村镇、马塘、东水、杨洞、粮溪等地)。清光绪三年(1877)实行保安局约制,县城设总局,下设8个分局,彭寨其中之一。 ② 民国初,沿袭旧制。民国十年(1918),全县划为33个保卫团区,彭寨、安坳各属一区。民国17年(1928),县设治安委员会,下分设5个区治安委员会,彭寨、安坳属第三区(彭寨、林寨、古寨、东水、贝墩)。民国20年(1931年)全县设立11个自治区、2个镇(时保卫团制仍存在至民国21年2月始撤),彭寨属第三区(高山乡,粮溪乡、马塘乡、彭镇乡),安坳属第十一区(泷溪乡、水西乡、安坳乡),民国26年(1937年)全县设立5个联乡办事处,彭寨属第四联乡办事处,辖彭镇、粮溪、高山、马塘、贝墩、石村、河唇、安坳、古寨。民国30年(1941年)9月,将36个乡镇改为24个乡镇,安坳属古寨乡,彭寨单列一乡。 ③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6月,全县设4个区,1个镇20个乡。彭寨区辖彭寨乡、贝墩乡、古寨乡、粮溪乡,安坳隶属贝墩乡。1952年,彭寨镇属全第五区(含粮溪镇)。1958年10月,撤销乡镇成立东山、四联、彭寨、俐东,浰江、九连等5个人民公社。1959年四联人民公社分为彭寨、贝墩2个人民公社。1961年贝墩人民公社分为贝墩、古寨、安坳3个人民公社。1963年彭寨人民公社分为彭寨、粮溪2个人民公社。1983年人民公社改为区公所。1987年撤区改镇,彭寨为镇,安坳为乡。1994年4月8日安?等10个乡改为镇。2003年6月13日,安坳镇并入彭寨镇,镇名沿用彭寨镇。土地情况 总面积188.8平方公里。水田22299亩,旱地6050亩,有林地175716亩,疏林2223亩,灌林237亩,其他53686亩。人口情况 总人口66727人,其中农业人口62861人。劳动力32101(乡镇从业人员)其中农业从业人员16296人(即外出务工、经商15805人)。镇区总人口18750人,外来人口3250人。经济状况 全镇财政总收入709.5397万元(含教育),全镇财政支出709.5397万元。2004年全镇国税57万元,地税53万元,对比去年增幅55.6%,对比年初任务增幅41.5%,2004年农民年人均收入3691元,农业占总产值9241万元,工业总产值8392万元。民俗文化 走在彭寨镇的大街小巷里,随处可见的是一座座具有传统特色的围龙屋。据了解,这种始建于400多年前的客家围龙屋在该镇有近30幢,另有炮楼10多座,祠堂20多间。
走在这些围龙屋间,恍如走进一个巨大的迷宫,巷道与巷道串联,让人很难找到原来的出口。古人当年在修建围龙屋时埋下的鹅卵石依旧光滑,别具特色的建筑工艺依然精巧。走一走那排列整齐的石阶,摸一摸那根雕满龙凤图案的木柱,看一看那一堵堵因破旧而即将倒塌的土墙,便会令你有一种时光倒流的感觉,仿佛能听到远古传来的历史回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