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门:
1941年李公朴先生从重庆来到昆明,不久结识了楚图南、北门出版社原貌。已毁。(廖可夫摄)郑一斋、周新民、孙起孟、冯素陶、张天放、艾志诚、杨春洲等人,在他们的支持帮助下开办了“北门书屋”和“北门出版社”,在此出版和销售了很多进步书籍。北门书屋 旧址位于昆明市区北门街68~70号。为中式两层,砖木北门书屋旧址结构,面积180平方米,原为工商界人士李琢庵私宅。1942年李公朴先生迁居于此,楼上两间为卧室和书房,楼下两间临街铺面开设书店,取名“北门书屋”。在昆明经销三联书店、华侨书店、上海图书杂志公司等出版的进步文化书刊。北门出版社 在北门街10~11号,与北门书屋隔街相望。北门出版社是李公《献给乡村的诗》书影朴先生继北门书屋之后,于1943年初与张光年一起创办的又一项进步文化事业。旨在解决北门书屋销售书刊的来源和进步文艺书刊难得出版的问题。出版社成立后立即组织书刊的出版发行,先后出版了《枫叶集》《泪》《高尔基》《献给乡村的诗》等进步书籍。为昆明地区以至云南全省的抗日斗争和民主运动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北门出版社同时成为民主同盟组织和进步学生、知识界人士的聚会场所。楚图南、闻一多、吴晗、潘光旦等著名人士常来此商讨工作。1946年李公朴、闻一多先生相继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书屋被迫停业、出版社被迫停业。李公朴先生的夫人张曼筠女士即带子女离昆,书屋房舍由原主李琢庵卖给国民党六十军团钟光汉,后由其妻姚仲光租赁给他人居住,1958年原书屋店铺改作粮店,1983年昆明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世纪50年代初,北门街城楼还未拆除,城楼上有明末清初书法家阚祯兆先生所书“望京楼”匾额,望京楼三个大字飘逸洒脱而有气势,为阚书的代表作。 北门街由南至北约长一公里,路为大小不均的石板条铺成,沿街多为土木、砖混结构的老房,其中也有几幢中西式结合的豪宅。就是这条普通的小街,上世纪曾居住过许多在中国现代史上颇有影响的著名人物,诸如“云南王”——会泽人唐继尧,他为庆祝自己的生日在北门街原71号建造的戏楼(唐家花园)是当时昆明规模最大、环境最为幽雅的私家花园了。“唐家花园”最为人们称道的是唐于1923年从香港回昆第二次执政时;在唐园成立了“东陆图书馆”,聘先贤袁嘉谷先生任馆长,每逢星期六、日两天,市民可自由出入唐园观赏园林,当时日本领事赠唐的50株樱花植于园内特别引人注目。园内建有中西式两层红砖楼及戏楼,戏楼上下有20个包厢,除书房、卧室人们不能进入外,但可隔着玻璃窗向内看,其他的房间可走串去观赏去玩,查阅图书馆藏书。李公朴 李公朴(公元1900-1946年),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和云南省支部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