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篆镇:
拥有丰富资源 武篆镇地处亚热带,适宜生物生长与繁衍。全镇共有耕地16665亩,其中水田9961.15亩,旱地6703.9亩,由于大部分村屯处于谷地中间,地势平坦,水利渠道四通八达,灌溉方便,非常适合水稻生长,主要粮食作物有水稻、玉米、黄豆,其中水稻种植面积占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41%。水稻产量占粮食总产量72.15%,主要经济作物有木薯、甘蔗、旱藕、猫豆、蔬菜等,以糖蔗、果蔗、木薯、蔬菜、旱藕为大宗;主要林果有八角、板栗、李果、桃果、柑果等。全镇林业用地面积为70345亩,其中有林地面积占20.66%,灌木林地面积为35028亩,活立木蓄积量17438立方米。养殖业主要有牛、马、羊、鸡、鸭、鱼等。第三产业主要有修造、建筑、服务、饮食、运输、商业等,境内有农贸市场2个(中和、江平)。
武篆镇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基础设施日臻完善,随着东巴凤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的实施,境内公路四通八达,东西向有东兰(弄英)至巴马(练乡)标准三级公路,向北有武篆至泗孟四级油路,南向有连接巴马凤凰和西山的四级砂路。镇内15个行政村全部开通四级砂路,部分村屯道路实现了硬化。全镇15个行政村基本实现“五通”(即通路、通电、通水、通广播电视、通电话)目标,60%的农户住上钢筋混凝结构楼房,80%的农户用上了沼气池,96.6%的自然屯通了电,87%的农户用上自来水,电视入户率达70%。东巴三级公路的建成,武篆的区位优势将日渐突出,成为广大客商投资的热点。民族人口 武篆镇散居着壮、汉、瑶3个民族,其中壮族占75.24%,汉族占14.23%,瑶族占10.53%。壮族在各村均有分布,汉族主要杂居在鸾坡、东里等村,瑶族则散居于鸾坡、上圩、弄竹等村。各民族都用壮语和汉语交流。壮族一般同姓聚族而居,饮食习惯是荤素不论,酒饭同行,男女老少特别喜爱豆腐圆和香猪肉。这里的壮汉族都喜欢唱山歌,山歌的种类繁多,内容丰富。每逢重大节日人们常摆歌台,用山歌歌颂党的领导、赞美社会主义制度,抒发对改革、开放的感受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历史沿革 武篆是中国早期农民运动领袖韦拔群和中共右江特委书记、右江苏维埃政府主席、红七军第二十一师政委陈洪涛的故乡,是邓小平、张云逸等领导红七军战斗过的地方。境内革命遗址众多,其中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自治区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有列宁岩、魁星楼;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有银海洲、武篆小学、韦拔群故居、小龙潭、龙砦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