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尚书第:
简介 尚书第在乐清卓南乡南阁村凤凰山麓,章纶致仕后居此度晚年。坐南朝北,原为三进合院式木构建筑,现存门厅、正屋及西厢楼。门厅明问为门台,中悬“尚书第”金字红匾;门台前有照屏。正屋为五间楼房,重檐硬山顶。第西有“笃忠堂”,明成化初与二章玄应专为祀父章纶而建,明宪宗赐额,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重建。宅西原还有“藏书楼”,为章纶归田后次与’即明成化十三年建,今仅遗废址及原拱门之颓垣残壁。[1]风格特点 是全国重点保护文物之一,是明代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进士,面积达四千多平方米(南北长87米,东西宽52米),主体建筑为五幢,辅房八栋,分五道门一字排列,除厅堂、天井尚书第内院、回廊外,有房120余间,均系砖、石、木结构。甬道、庭院、走廊、天井全用花岗岩石板铺设,厅堂是方砖地,天井有石柱花架和石水缸。庭院前的甬道,分南北二门进出,北端有仪仗厅、接客厅。甬道设五重门楼,横匾分别有尚书第、柱国少保、四世一品、礼门、义路、曳覆星晨、依光日月、都柬等石刻。尚书第建筑布局严谨、合理,对于研究明代建筑具有较高价值。现“尚书第”内还辟有“明代蜡像馆”等。 。庭院前的甬道分南北二门进出,北端进门设仪仗厅、接客厅。甬道设五重门楼,全宅门额都嵌有石匾,从南端起尚书第小巷分别题刻着“尚书第”、“柱国少保”、“四世一品”、“礼门”、“义路”、“曳履星辰”、“依光日月”、“都谏”等字样,匾额的枋檩柱头雕刻着各种精巧图案。在门斗的石阶列一对抱鼓石,高2米,宽0.92米,鼓座雕着双狮戏球、云龙、花卉。门墩墙基刻有荷墀托、莲裙座、竹节衬柱等精美图案。建筑布局 主宅5幢,辅房8栋,分5道门沿甬道一字排列,除厅堂、天井、回廊尚书第外,有房120多间,全为砖石木结构。主宅每幢均为三进,中厅堂用减柱扛梁造法,木柱粗大,直径0.45米,柱头挑出二抄斗拱撑托枋梁,础石八角形,雕刻着麒麟、锦象、莲瓣等图案,柱础间还垫着雕刻的扁鼓石。甬道、庭院、走廊、天井全用花岗岩石板铺设,厅堂是方砖地,天井有雕刻的石柱、花架和石水缸。尚书第所在的胜利二街是城里唯一留存的古街,保存着大片明代住宅建筑群。相关人物 李春烨
明末天启年间兵部尚书:泰宁城郊际溪村人(一说泰宁城西放坑尾村人)字侯质,号二白。尚书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