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镇:
自然资源(1)气候条件适宜 该镇紧邻气候变更带——江淮分水岭附近,是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一年四季分明,可以享受到南国雨季的浪漫,又可以体验到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
该镇土壤结构为砂礓土结构,氮、磷、钾等植物生长元素较为丰富,耕地平坦,非常适合于农业种植和畜牧养殖的综合开发。同时,境内河网密布,水系畅通,拥有港湾、倪湾、苏沟和南北新河等重要水系,大中小沟187条,蓄水涵闸6座,涵桥48处,深井75眼,高程水塔8座。丰富的水土资源和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业的开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2)物产丰富 该镇物产丰富,由于气候条件适宜,许多作物都可在该镇种植,除小麦、大豆、玉米、山芋是该镇的主要农作物之外,该镇还可种植许多药材、观尝花卉和常青树木;在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基础上,形成了诸如:蘑菇、打瓜、花生、蔬菜及瓜果类等特色农产品。枣庄镇地处颍东区中心腹地,区位优越,地下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未来的开采将给枣庄带来无限希望和机遇。人文资源(1)历史名人 相传元朝末年,以“挖出石人一只眼,天下必大反”为起义口号的著名农民领袖刘福通在帮助朱元璋打下了大半壁江山后因病去逝,其棺就葬在该镇童庄村一个被后人称为“童孤堆”的地方(刘福通古墓)。至今,该镇人民为了纪念其英灵,每年的农历二月二就在该处举行庙会,方圆数十公里的人都前来祭拜。因此,庙会十分热闹,是该镇重要的人文资源。(2)古庙会 该镇万亩八里湖境内有一座历史悠久的牛家古庙。相传,最初为牛氏宗祠。由于该地为牛姓居民的聚居地,前去拜祭的人每天络绎不绝。后来,逐渐演变成了每年正月初八的盛大古庙会,每年庙会开始后,几万人齐聚此地,数日不绝。同样的庙会还有正月初十的金家庙会,也在该镇境内。(3)民风民俗 该镇人民向来淳朴、善良、勤劳和好客,在平时的劳动生产中,养成了许多十分有趣的民风民俗,婚丧嫁娶、生老喜庆都有众多的民俗民规。(4)民间文化 该镇书法、绘画、剪纸和戏曲等民间艺人较多,其艺术创作十分活跃,且经常与外界进行交流,这些民间艺人通过带徒弟和办训练班等方式,将其技艺留传下来,形成了一定的文化氛围,是该镇开发民俗文化的宝贵资源。农业方面 该镇是典型的农业镇,主要有小麦、大豆、玉米和红芋等农作物,随着农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建立了优质专用小麦、优质大豆等良种生产基地,如:强筋小麦品种9023、内乡188和中黄大豆13等,种植面积广而且成规模;经济作物以间作套种为主,其中有大豆套玉米、红芋套玉米、瓜套棉和瓜套菜等模式。并建立了以刘庄、杨寨、枣庄为重点瓜套棉、瓜套菜的生产基地;以刘庄、李寨为重点的食用菌生产基地;以李庄、蒋楼为重点的中药材基地生产;以大桥、蒋楼为重点的牧草种植基地。全镇农田林网面积达2.6万亩;果木林生产350亩,主要集中在大桥村前刘庄果木林生产基地,品种有:石榴树、柿树、枣树等;片林生产达2860亩,主要集中在主要集中在港湾、苏沟和南北新河等地;已绿化大中小沟、河、路、渠林带和林网258条,实现了“农、林、水、路、沟”一体化。为该镇生态镇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畜牧业上,主要饲养的品种有:肉牛、三元杂交猪和波尔山羊等。同时兴建了畜牧改良中心,以改良中心为依托,以三元杂交猪养殖场为龙头,以“公司+农户”为模式,建立了刘庄、大桥三元杂交猪养殖基地、李庄肉牛生产基地和宁桥、童庄波尔山羊生产基地,从而带动了全镇养殖业大发展。该镇被阜阳市委、市政府评为“畜牧业十强乡镇”。目前,全镇已建立4个肉牛专业村、3个三元杂交猪专业村和2个波尔山羊专业村,养殖专业户达4640户,其中养殖大户达136户(存栏牛5头、猪10头、羊20只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