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坡乡:
区域概况简介 乡政府驻地距县城24公里,野普公路穿乡而过,交通便利,有“黔之喉,方之腹”之称。地理气候 全乡总面积56.1平方公里,有耕地12794亩,辖8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总人口13059人,少数民族人口9048人,占总人数的70%,是苗、彝、满、汉等民族聚居的乡镇,境内西北高,东南低,海拔在1246至1821米之间,山峦起伏,沟谷纵横,属石灰岩侵蚀山原地貌,无霜期258天,年降雨量1060毫升,年平均日照1100小时,年平均气温170C,全乡气候温和,自然资源丰富。农林矿业 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小麦、大豆、马铃薯,主要经济作物有烤烟、油菜、茶叶、辣椒,野生植物有生漆、天麻、竹笋、香菇等。乡内有宜牧草山草场5000亩,为加快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基础条件;有林地12000亩,森林履盖率为37.65%,是营造用材林、经济林,进行农业综合开发的资源宝库,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的天然屏障;地下矿藏有煤、铁、磷、硅等,其中煤炭极为丰富,勘查储量为4.5亿吨,均为优质无烟煤,目前全乡有合法矿井13对,设计年产量达100万吨,是黔西火电厂规范供煤的主要乡镇之一。风景民俗 金坡乡素有“鹃山煤海”之称,旅游资源丰富,杜鹃花品种繁多,花开时节争奇斗艳,是百里杜鹃森林公园的主要旅游景点;喀斯特溶洞发育完善,大坑洞内钟乳石各具形态,巧夺天工;风景秀丽的附廓水库岸掩垂柳,水卷漪波,与花海奇洞遥相呼应,组合为奇特的金坡旅游区。居住在金坡的苗、彝、满等少数民族在历史发展长河中创造了多彩多姿的民族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民风、民俗、民情,流传着许多美丽的民间传说,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发展 2001年以来,全乡各族人民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以科技为先导,改革开放为动力,调整产业结构,坚持富民兴乡,认真实践“三个代表”,使金坡的社会经济面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2003年,全乡完成国民生产总值9220万元,粮食总产量从2000年的4500吨增加到5441吨,财政税收从2000年的92.8万元上升到619.5万元。经济发展促进了社会各项事业的进步,社会治安稳定,文教卫生事业长足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计生创建优质服务达标,“两基”攻坚顺利通过省政府验收。社会经济概况 该乡自十一届三中全会特别是2000年以来,全乡各族人民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以科技为先导,改革开放为动力,认真实践“三个代表”,坚持富民兴乡,全乡的社会经济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
金坡苗族彝族满族乡办公楼社会经济快速增长。2003年,全乡共完成国民生产总值9200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4698万元,占51%,农业产值842万元,占9%,其它业产值3660万元,占40%,人均完成7045元;完成财政税收619.5万元,人均474.4元,粮食产量5441吨,人均416.6公斤;全年农村经济总收入7360万元,其中工业收入4800万元,占65%,农业及其它产业收入2560万元,占3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148元,上述指标自2001年来连续三年均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逐渐调整。自2000年来,全乡累计退耕还林还牧还草7700多亩,实现了农业内部的结构调整,全乡现有煤井13对,吸纳了全乡近30%的劳动力,外出务工人员由2000年前的不足百人增到现在的750多人,工业及其它业的产值由2000年前的不足60%增至现在的90%以上,实现了农业向工业和其它业的转换。全乡现有从业人员7624人,农业从业人员5069人,由2000年前的82%减少到现在的66.5%,工业及其它业人员2555人,由2000年前的18%增至现在的33.5%。社会事业 教育卫生事业健康发展。2000年来,政府加大了对教育卫生事业的投入,教育卫生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到2003年全乡共有中小学校11所,在校中小学生达2595人,小学入学率达99.3%,中学入学率97.4%,累计扫除青壮年文盲157人,顺利通过省政府“两基”攻坚工作验收。在全乡从业人员中,高中、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280人,占从业人数的3.7%。医药卫生方面,全乡现有医疗卫生院(点)18所,执业医生24人,病床位20个,完善了卫生防御体系,加大了监控机制,基本做到小病不出村,一般不出乡。文教卫生事业的发展,促进了优生优育风的形成。2003年,全乡计划生育率为99.1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6‰,人口出现了低增长、高素质的良好势头。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建设加强。2000年以来,各级政府投资及招商引资,投入了大量资金,加强了对学校、卫生站所以及“三通”工程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三年来,共投入资金536万元,新修维修学校、 卫生站(点)6所,新修维修村级公路37公里,架设高、低压电线路25公里,安装输水管道120公里,修建蓄水池26个,现全乡8个村,村村通电、通电话,村村有电视转播站(点),村村通公路、通邮,村村通自来水,全乡已普遍实现“三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