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作乡:
沿革 化作乡是建并撤前的化作乡、以麦乡、黑塘乡和沙坝乡的耸古、羊场、安山(伙仲)构成,属原龙场区管辖。化作乡1941年前属大方县,1941年划属纳雍县,1958年建立原化作公社,1966年与以麦合并为红岩公社,1972年又恢复成化作公社,1984年7月20日建成民族乡(不含现在的以麦、黑塘、羊场),1992年撤并建后建立现代化作苗族彝族乡。自然 化作乡地质地貌复杂,地面群山绵延起伏,沟壑纵横,地势落差大,西南高,东北低。最高海拔地倮都约1800米,最低海拔地双岩头河尾巴约1000米,适宜各种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生长。化作乡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达275天以上,年平均气温14.6度,年降雨量1141毫米。95年全乡有耕地面积19090亩,其中:田3556亩,土15534亩;林地85000亩;草地38038亩。全乡粮食总产量3858220公斤,人均占有粮食148.9公斤,比1984年增长1.5%。主要农作物有稻谷、玉米、洋芋、花豆、黄豆、小麦、荞子、花生、油菜、烤烟、红苕等十余种。资源 化作乡矿产资源较为丰富,主要有煤(无烟煤)、大理石、硫磺、铁、高岭土、硫铁等矿。其中:无烟煤和大理石藏量最多,目前正在开发中。大理石是化作的主要矿产资源,同时也是纳雍县的主要矿产资源,到现在大约已开采十年了,但都是表皮开采,且利用率较低。著名的“墨晶玉”大理石就产于此,被专家命名为“贵州黑”,深受国内、国外用户好评,经过深加工的大理石目前已出口美国、日本、泰国、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煤是化作乡矿产分布较广的一种,分布于全乡13个村80多个村民组,在乡煤厂的带动下,现已成规模开采,其中已有万吨级煤井4个,从业人员200多人。煤质优良,离地表近,易于开采,是生产化肥的理想原料,目前主要销往毕节和临近的几个乡镇。煤炭企业是化作乡未来企业发展的龙头,同时也是化作经济新的目标。
荒山、荒坡资源和旅游资源。荒山、荒坡是发展畜牧业的主要基础,同时也是发展经济林、用材林的基础。畜牧业以枪杆岩商品牛、商品羊专业村为龙头,现已逐步辐射到各村。经果林应以扑仲河野鸡落、黑塘、双岩头为发展基地,大力引进新品种,采用新的科学管理方法,因地制宜,种植不同的经果林。森林以化作林场、大尖山林场、国家3356项目工程种植的树木和长防林工程为起点,很好的利用荒山荒坡大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