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姑镇:
地理位置 该位于贵州西部乌江北源的云冲河和南源的三岔河上游的滇东高原向黔中山地丘陵开始过渡的乌蒙山倾斜地带,处于赫章县西南36公里处。东经104°33′09″,北纬26°58′42″,南北最大宽度为7公里,东西最大长度25公里,总面积141.93平方公里。区域历史 妈姑为彝语“骂谷”的音译,“兵营”之意,古为乌撒部落君长的兵营,乌妈姑镇政府大楼撒八大首目之一的妈姑首目驻地。民国13年(1924年)设威宁南一区,后改属二区(二塘)置天元镇。赫章建县后设妈姑镇,民国32年易名为铅丰镇。解放后,1950年建妈姑区于此。1953年在妈姑新厂和老厂两条街分别建立铅丰、新河两个乡,1956年合并建妈姑镇,1958年5月改为区级镇,下半年改为乡人民公社。1959年1月改为管理区,隶属妈姑公社。1963年改为妈姑镇(乡级),隶属妈姑区。1984年改为铅丰镇,1989年改为区级镇。1991年“建并撤”时,铅丰镇、砂石乡、天生桥彝族苗族乡合并建妈姑镇。行政人口 该镇居住有汉、彝、回、苗、白、布依、黎、壮、土家、侗等十多个民族,总户数10266户,总人口36953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5585人,占15.1%,非农业人口10636人,占28.8%。人口密度为260人/平方公里。耕地面积合计1675(公顷),人均0.69亩(2006年统计年鉴)。全镇辖24个村民委员会(2008年初村委换届选举将砂石村、后山村合并建立砂石浪村现为23个村民委员会)及2个居委会,106个村民小组,境内有赫章县妈姑镇铅锌矿社区属县级事业单位。镇设置中共妈姑镇委员会,委员会委员7~11名,委员会书记1名,副书记2~3名,下设组织、宣传、办公室等常设机构,还设有纪律检查委员会,含兼职和交叉机构人员在内,约16人左右。经济发展 2007年,全镇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工业总产值达67218万元,农业总产值3411万元,工农业总产值70629万元;2002年工业总产值30130万元,农业总产值2665.19万元,工农业总产值32795.19万元;2007年比2002年增长215.36%,其中2007年农业总产值3441万元。2007年财政税收完成实际入库2138.4万元,2002年完成财政税收422万元,2007年比2002年增长506.73%,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253元,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008元,2007年比2002年增长112.2%。
妈姑镇内工业企业,除中央、县的企业外(赫章铅锌矿、赫章县钢铁厂、矿产品厂)有城镇集体工业,乡镇企业,私营和个体工业经济联合体等。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化,企业改革也在不断深入,在贯彻执行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后,企业改革的力度也不断加大。对国营企业,县政府实行了“全民所有、集体承包、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经营管理体制,同时对个体工业户,集体企业和乡镇企业逐步按市场经济的规律进行管理,使企业增强了活力,有了长足的发展。放宽企业的组合形式,联营企业增加,股份制企业出现,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得到更快的发展,引资企业更是发展迅速,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1]地理环境 该镇境内山高坡陡,峰峦重叠,地形切割破碎,岩石裸露,呈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最高海拔2588米,位于水塘村向雨大山,最低海拔1775米,位于天桥村大板桥,平均海拔2100米,政府所在地老厂村中街组,属暖温带气候区,为南温带—中温带之间所特有的高原山区气候类型。全年平均气温12.5℃~13.8℃,年降雨量790.4~910.3毫米之间。年平均日照为1166.3小时,无霜期206~255天,时有春旱、洪涝、冰雹、低温、冷雨等灾害性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