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增乡:
乡情概况 侗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8%,是一个以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乡。全乡耕地总面积10050亩,人均0.6亩。1998年越过温饱线,2004年财政总收入48万元,国民生产总值4340万元,人均纯收入1560元。高增村全景自然资源 这里是一个资源丰富、有待开发的侗族聚居地。全乡以农为本,大力发展旅游业,兼营林业及其它牧副业生产,主产水稻、薯类等粮食作物和油菜、豆类、棉花等经济作物,森林覆盖率达56.3%,全乡有柑桔基地3000亩,年产柑桔500吨;有药材基地1200亩;蔬菜基地110亩,年产各种蔬菜220吨。基础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全乡村村通电话,村村通公路,村村通电,6个村通电视。民族文化 这里有浓郁、古朴、丰富的民族旅游资源,距县城仅8公里,交通便利。
这里是侗族民俗风情、侗族文化传承的核心地带,是侗族大歌的源生地,侗族大歌歌师潘井拜就出生于高增小黄村。从五十年代起,小黄侗族大歌就多次参加全国汇演、调演并获奖。近年来,小黄侗族大歌已冲出国门走向世界,并登上国际艺术大雅之堂。中国计生第一村 这里有“中国计划生育第一村——占里村”,这个锁在深山数百年的侗族村寨,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创造了两项为世人所惊叹的记录,一是人口增长率为零;二是刑事案件发生率为零。占里自古以来自觉控制人口增长、保持生态平衡的作法,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浓厚兴趣。前来考察、采风者络绎不绝,2000年8月国家计生委科技司副司长肖绍博专程到占里进行考察。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社会报》、《民族画报》等国内多家媒体及台湾《汉声》杂志均对此作过专题报道。民族建筑 这里有古朴、独特的侗族民间建筑。这里小河边、大榕树下依山傍水座落着一栋栋干栏式吊脚楼,鳞次栉比,极具特色,寨边鼓楼巍然耸立,风雨桥凌空飞架,蔚为壮观。独具特色的民居、鼓楼、花桥、寨门、戏台构成了一幅幅独特的“民族风情画”,使侗寨充满了诗情画意。民族工艺品 这里民间用楠竹制成的蒸笼、饭笼、提篮等工艺品别具一格,有造型各异的纯天然民间工艺品——根雕,民间手工刺绣作品十分美观、艳丽,高增侗族服饰已成为侗族地区服饰的代表之一。旅游规划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高增乡党委、政府十分重视高增乡旅游业的发展,树立“文化立乡”的战略思路,并始终坚持“严格保护、统一规划、合理开发、永续利用、配套建设”的原则,争取用3—5年时间把高增建设成为融侗族风情、民族文化、自然风光为一体的旅游精品区,并使旅游业成为全乡新的经济增长点。侗歌窝-小黄村 从江县高增乡小黄村,居于高增乡北部,距乡政府所在地17公里,距县城24公里, 全村有5个自然寨718户,3340人,均为侗族,是个神奇而富有诗意的侗寨。一条小溪穿寨而过,青山环抱,吊脚木楼依山傍水,鼓楼、花桥遥相呼应,似一幅清新恬静的田园风光画。小黄侗歌历史悠久,人才辈出。仅100多年来,就涌现出著名歌师、戏师近1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