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屏镇:
1.云南省屏边县玉屏镇简介 玉屏镇位于东经103°35′-103°48′,北纬22°28′-23°01′之间,地处红河州东南部,屏边县南端,大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是屏边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心,与本县新现、湾塘、白河三个乡接壤。国道326线穿境而过,南距国家级开放口岸河口县105公里,北距省级经济开发区蒙自县78公里。玉屏镇内湿润多雨,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旅游资源丰富。境内的大围山国家级保护区、火山遗址、火山岩瀑布等自然风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烈士陵园和苗族“采花山”、彝族“跳掌”等民族文化具有独特魅力。发展历史 汉代属牂牁郡进桑县,东汉时为进乘县地,蜀汉为兴古郡地,南北朝归建宁州梁水郡,唐代南诏国时为通海都督辖地。民国2年(1913年)由开化府文山县分设靖边行政区。县城建玉屏镇于大窝子。民国22年(1933年)取境内屏边的“屏”字和靖边的“边”字,决定县名为屏边县。1949年7月成立中国共产党屏边县委员会,由孔永清同志任书记。1950年1月9日成立屏边县人民政府,孔永清同志任县长。1950年1月1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了屏边全县,从此各族人民获得新生。1963年7月1日根据《民族区域自治法》建立了屏边苗族自治县,隶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解放初期的县城只有0.19平方公里。经过50多年的建设,县城日新月异,商店、宾馆、体育馆、机关、学校鳞次栉比,宏伟壮观。一座占地3.3平方公里的新兴边城展现在人们面前。修建13146平方米的休闲广场,投资7200平方米的三星级宾馆,投资1320万元,建成454平方米的民族体育馆,建成县人民医院住院部大楼大围山风景,建成屏边一中教学大楼。还新建了长386米、宽22米的文化路和文化大桥,改造扩建卫国路,新建大围山广场,改造新建占地23.5亩的农贸市场。更换行道路灯,种植行道树。现在的屏边县城,街道宽敞,各种车辆在大街上鱼贯穿梭;商店、食店、摊点人流不息,生意兴隆;城郊四周,层层梯田,片片翠绿,杉林青青,宛若屏障。自然概况 全镇国土面积321.06平方公里,森林面积26万亩。有耕地面积25957.6亩,其中水田14693亩,旱地11264.6亩。镇内地势南高北低,最高为南部大围山,海拔2341米,最低为东南部咪租河与南溪河交汇处,海拔249米,相对高差为2092米。镇内湿润多雨,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旅游资源丰富。主要山峰有大围山、大尖山、老五洞山,河流有新现河、凹嘎河、咪租河、金厂河等。年均气温16.5℃,年降雨量1650毫米,低纬度山地季风立体气候明显,自然形成了多层经济带,适宜种蒜苗种植植草果、八角、龙眼、荔枝、甘蔗等多种经济作物和玉米、水稻等多种粮食作物。社会经济 现在的玉屏镇由原玉屏镇、滴水乡撤并组建而成,辖4个社区居委会、13个村民委员会,分别为玉屏社区、大围山社区、大龙树社区、卫国路社区、阿季伍村委会、半坡村委会、凹嘎村委会、新荣村委会、姑租碑村委会、平田村委会、大份子村委会、龙古村委会、卡口村委会、补嘎村委会、前进村委会、王家村委会、新侬村委会,91个自然村,117个村民小组,全镇总户数8992户,总人口30956人,其中农业人口1.9万,占总人口的66%。共有87个党支部,现有党员665名;小学适龄儿童人学率为100%,小学巩固率为100%,小学六年完学率为100%。2004年组织农业科技培训124期2400余人次,发放技术资料3200余份,推广电脑农业1万亩,农村基础教育得到加强,农民群众科技意识逐步增强;2004年全镇完成乡镇企业总收入为11365.4万元;完成地方财政收入293.04万元;完成上划中央“两税”143.89万元;私营企业发展到30户,个体工商户发展到15中心广场03户,从业人员2656人;个私经济注册资金达4042.4万元;完成乡镇企业总收入10273.6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4931万元,比上年增收625万元,增长14.5%;粮食总产量达916万公斤;农民人均有粮341公斤,生猪存栏24165头,出栏65313头,农民人均纯收入1315元。发展小铁头白订单农业700亩,冬早蔬菜840亩,大棚蔬菜4.5亩;种植食用菌19800公斤;发展枣子、柿子、草莓、龙眼、荔枝、桔子等各种农经作物2296亩;种植大黄藤1200亩,示范种植亚麻1000亩;农业走上多样化发展路子,有效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基础设施 水利:修沟渠740条,已解决92个村民小组5372户20488人及9876头大牲畜饮水和11670亩农田灌溉问题。境内有水库3座,总库容量352.5万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