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镇:
历史沿革 新竹镇地处龙州河西北,与澄迈县新吴墟交界,清代属嘉善图、博一图等新竹镇政府。民国时期设立新竹乡。1950年5月成立新龙乡人民政府,1951年实行区建制时,由定一区管辖。1958年12成立定昌县时,并入定昌县新兴公社。1961年5月定安、屯昌县分设时成立新竹公社。1983年10月改称新竹区公所。1987年3月撤区建镇,成立新竹镇人民政府至今。
新竹墟始建于清朝康熙四年(1665年),原称山竹堀市。民国10年(1921年),黄如若任定安县县长时,因与澄迈县新吴墟争夺市场税收,迁来现址并改名为新竹墟,新竹墟是新竹镇人民政府驻地,是全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理水文气候 地势西高东低,西部为丘陵地,紧靠澄迈县,东南为半丘陵地,土层浅,土质贫瘠成土母质为沙页岩,宜林地多。总面积79.68平方公里,约占全县总面积的6.30%。沙质土壤占60%,粘质土壤占30%,红质土壤占10%。属热带季风海洋气候,最热7月平均气温为28.3℃,最冷1月平均气温为17.6℃。年平均气温24℃,年平均降雨量2000毫米。禄地、卜优一带土地广阔,素有“三百六埇口”之称(即360条田埇,埇埇山岭环包,山沟水四季长流)。全镇水源丰富,草木旺盛,有11宗小型水库和290多口山塘。南渡江流经镇南部,海榆中线公路从西部穿过,距离海口市仅50公里,交通方便。经济发展状况 全镇短期经济作物主要以芋头、瓜菜为主,2005年芋头种植面积达2200多亩,瓜菜种植面积达5500多亩。长期经济作物主要是造林,还种植橡胶、胡椒、槟榔、水果。2005年,全镇已营造各种林木3万多亩,种植橡胶5000多亩,胡椒160多亩,槟榔570多亩,水果700多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