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紫外线指数:较易发,温差较大,较易感冒,注意防护。
- 感冒指数:较舒适,建议穿薄外套或牛仔裤等服装。
- 穿衣指数:适宜,天气较好,适合擦洗汽车。
- 更多生活指数>>
海南白沙白沙国营金波农场未来一周天气预报(仅供参考)
- 日期天气现象气温风向风力
- 5月2日 星期五白天多云高温 21°C无持续风向<3级夜间多云低温 11°C无持续风向<3级
- 5月3日 星期六白天多云高温 21°C无持续风向<3级夜间多云低温 7°C无持续风向<3级
- 5月4日 星期日白天多云高温 22°C无持续风向<3级夜间多云低温 8°C无持续风向<3级
- 5月5日 星期一白天多云高温 22°C无持续风向<3级夜间多云低温 16°C无持续风向<3级
- 5月6日 星期二白天阴高温 22°C无持续风向<3级夜间阴低温 16°C无持续风向<3级
- 5月7日 星期三白天小雨转多云高温 19°C无持续风向<3级夜间小雨转多云低温 15°C无持续风向<3级
- 5月8日 星期四白天多云高温 22°C无持续风向<3级夜间多云低温 16°C无持续风向<3级
海南白沙白沙国营金波农场今天生活指数
紫外线指数较易发,温差较大,较易感冒,注意防护。
感冒指数较舒适,建议穿薄外套或牛仔裤等服装。
穿衣指数适宜,天气较好,适合擦洗汽车。
洗车指数弱,辐射较弱,涂擦SPF12-15、PA+护肤品。
运动指数易发,昼夜温差很大,注意预防感冒。
空气污染扩散指数较舒适,建议穿薄外套或牛仔裤等服装。
国营金波农场:
概况 金波农场现有土地部面积226480亩。土质肥沃,适宜种植橡胶和其他热带水果。金波农场属热带季风性气候。年平均气温23.50C,月平均气温最高的5—7月份为34.80C,极端高温达40.70C,极端低温为0—-30C。常风为1—2级,台风较少,由于场区位于海南岛西部,且四周有高山峻岭为天然屏障,风力相对较弱。年降雨量为1800毫米,年日照时间为2000小时,平均年蒸发量为2163.1毫米以上。
金波农场的总人口,由建场当年的268人增加到2005年的5429人。其中职工由原来的266人增减到2005年的1527人。职工人数中以汉族为主,加之黎族、壮族、瑶族等少数民族,他们和睦相处,相互帮助,齐心协力为建设金波农场而奋斗。成就橡胶产业支柱 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气候条件,把橡胶当作支柱产业,大力加以发展。48年来,种植橡胶面积已达40262亩,总株数84.2万株。其中已开割面积28564亩,割株48.6万株;未开割树11698亩,株数35.6万株。1968年开始割胶,当年干胶产量1.05吨,2004年年产干胶3006吨,首次突破3000吨大关。48年来累计产干胶43309.35吨。从1997年起,亩产干胶突破100公斤大关,胶工人均产胶4吨以上。同时,累计产原粮5042.2吨,原料蔗20123.1吨,油茶96.6吨,胡椒干果9.65吨。此外,还大量种植蔬菜、饲养家禽和猪牛等牲畜,既改善了本场职工的物质生活,又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积极发展职工自营经济。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国进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时期,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改革开放政策。本场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充分利用政策的优惠,积极发动、大力支持职工发展自营经济,大种水果和搞养殖。至2005年末,职工自营经济用地面积达8000余亩(含间作)。其中,种芒果面积2500亩,种荔枝、龙眼、石榴、香蕉等3000多亩。累计产各类水果6419.85吨。各种农作物面积达5800亩。2005年,职工自营经济纯收入610多万元,劳均达4000多元。充分利用本场拥有的原料和水源资源。 稳步发展二、三产业。1975年开始,农场筹资修建400千瓦水力发电站,1981年建成投产。1989年又投资1200万元修建3200千瓦水力发电站,一期工程于1991年建成投产。至1998年底,累计发电总量4564万千瓦时。1992年至1998年累计向外卖电1883.7万千瓦时。平均每年创产值150万元;农场拥有一座日加工能力10吨的标准橡胶加工厂,工厂实行全面质量管理,标准化管理,产品质量监测等制度,产品一级率达99.5%,1991年被省农垦总局评为“质量品种效益年先进单位”,1995年被省农垦总局评为“产品质量全优单位”;场自建胶杯厂一座,年产胶杯10万个以上,产品质量一流;另外,农场鼓励合股和独资办运输业和商业,1998年,运输营业收入达130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60万元以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 本场建场初期,无路无邮,交通闭塞。1960年初,修建了场至石碌的简易公路,结束了无路的历史。1962年,修建了场部至查苗的出口公路。80年代中期,投资将至查苗公路的三分岭上下坡公路面辅成石条路面,解决了雨天路面打滑不能行车的问题。1996年,又投资200多万元,将场部至查苗的15公里出口公路进行改造、扩建为国家标准的三级公路,极大地改善了农场对外交通的环境。场内实现了队队通公路。职工住房在70年代后期消灭了茅草房,80年代完成了瓦房小伙房配套,90年代向住房平顶化和楼房化推进。至1998年末,全场职工住房平顶化已达到70%,到2003年全场职工住房实现平顶化和楼房化,全场人均住房面积达18.01m2。现场部小城镇建设也初具规模。农场的通讯事业从1961年开通了场内和对外的电话,进入90年代后得到迅速发展。1992年6月场部安装了高频程控电话,1997年投资铺设农场至查苗路口的通讯光缆,场部及沿线生产队实现了电话程控化。1998年末,又铺设了场部通生产队的通讯光缆,实现了场内队队通讯程控化。2000年开通宽带上网,到2005年止,全场安装固定电话1000多部,彻底地改变了信息闭塞的局面。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48年来,充分发扬全场广大干部职工的智慧和力量,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关系,共同培育出“艰苦创业、团结拼搏、求实开拓、改革奋进”的金波企业精神。至2005年末,国家回收累计达5324.2万元,相当于同期国家投资2998.6万元的177.6%。农场现拥有固定资产总额5057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达13000元以上。在既为国家作出重大贡献,又为企业向前发展打下坚实物质基础的同时,职工的物质文化生活也得到相应的改善和提高,职工每人年平均工资从1958年的300元增加到2005年的12189元,现职工年均工资收入比建场初期增长40倍。改革开放后鼓励职工大力发展自营经济,职工自营经济年均收入达4000元以上。随着经济收入的增加,电视机、电冰箱、影碟机、高级音响、摩托车、程控电话、高档家具、液化器具、汽车等已进入普通职工家庭,职工的生活正向“小康”迈进。[1]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建场以来,农场先后投资1000多万元办教育,在场部建起一所中心小学,先后在12个生产队设教学点;两次建设中学校址。因教育改革的需要,1994年停办高中,1997年将场中学与场中心小学合并为九年一贯制的职工子弟学校,在4个生产队保留小学教学点。学校有教学和住房10102m2,在校学生最多时达1400人。至2005年全场共有中、小学、幼儿园教师75人,其中有大中专学历的64人,获高级职称的教师2人,中级职称的13人,初级职称的60人。1984年至2005年考取各类大中专院校学生330人。1993年我场被省农垦总局评为“扫除文盲先进单位”,1995年被省农垦总局评为“普九义务教育达标单位”,1997年,场中心幼儿园被评为“海南省二级幼儿园”。在医疗卫生方面,场部有职工医院,生产队有卫生所,形成了场队二级医疗保健网络。全场有医务人员48人,其中主管医师1人,中西医师6人,医士11人,护士9人。场职工医院设门诊部和住院部。全院有病床20张,心电图、B超机、超声波诊断仪、分光光度计、X光等一批先进设备和仪器,医疗技术和服务质量不断提高。计划免疫工作多年被省农垦总局卫生部门评为先进单位。目前农场正加大投入,加强医院的软件和硬件建设,向一等甲级医院迈进。在文化体育方面,建造了露天影剧场、文娱活动中心、老干活动中心、25个文化室,图书馆1间藏书5.1万册,电视差转达台一座,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15个,全场实现了电视闭路化;建造篮球场17个,其中灯光球场12个。本场对社会各项事业的高投入,促进了场内各项社会事业的大发展,并收到了良好的效益,使农场三个文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建场48年来,多次受到地区级以上领导机关的表彰奖励,从1990年开始,12年被评为省农垦总局“优秀企业”,4年被评为“良好企业”。1996年至1998年荣获“优秀企业”三连冠。1997年至2004年连续被总局评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2001年被海南省评为文明单位。 金波农场经过48年的建设,已由一个单一的小型农业企业发展成为以橡胶为主、农工商运建综合经营的国有中型农业企业。如今她在新的起跑线上,已经拥有腾飞的经济实力和有利条件:
国营金波农场天气新闻
国营金波农场周边地区天气预报
国营金波农场景点天气预报
精选问答
春节祝福语
国营金波农场生活信息
- 国营金波农场邮编查询
- 国营金波农场企业黄页
- 国营金波农场邮编查询
- 国营金波农场火车时刻表
- 国营金波农场汽车时刻表
- 国营金波农场公交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