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家乡:
行政区划 于家乡面积35.54平方千米,人口7684人。乡政府驻于家,邮编050300。辖:于家村、史家村、樊家村、张家村、康家村、郝家坡村、高家坡村、狼窝村、当泉村、水窑洼村、南张井村、张井沟村。土地民族 于家乡2004年该乡总耕地11851亩,其中水浇地3765亩,分别比1985年减少15亩和90亩;人均耕地1.65亩,比1985年的1.41亩提高17.0%;人均水浇地0.53亩,比1985的0.46亩提高15.2%。2004年全乡总户数2379户,总人口7475口,其中乡村人口7149人,城镇人口326人,与1985年相比,总人口下降1033人,乡村人口下降1243人,城镇人口增加210人。民族构成以汉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93%,还有苗族4人,土家族1人,占总人口的0.07%。2004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2呖o,比1985年下降0.3个千分点。2004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2870元,比1985年248元提高10.6倍;完成财政收入74万元,比1985年的3万元提高23.7倍。获得荣誉 于家乡近年来,于家乡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实施“五大战略”、打造“四张名片”的总体部署,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乡情出发,制定并完善了“念好石头经,唱好旅游戏,修好富民路,办好强乡厂,打好山区开发仗”的发展思路。全乡民营经济、基层党建、文明生态村创建、综合治理、计划生育、民心工程等实现新突破,全乡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显著成绩,被县委、县政府评为“实绩比较突出单位”、“财政收入上台阶单位”、“文明生态村创建先进单位”。经济发展 于家乡2006年,乡化工厂与山西客商联姻,投资400万元完成了乡化工厂技改,年产值1000万元。针对于家乡钙资源丰富的优势,乡党委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招商引资、优化环境的激励政策措施,下大力招商引资,逐步形成了从简单的钙石开采到中高级钙产品开发的产业链条,建成了自主品牌的优质钙石基地。2006年,我们新建采石厂5家、灰窑2个、灰粉厂2个,全乡钙石年总收入达到1682万元。2006年,于家乡投资200万元,完成了从单家至西柏山的全长10公里的乡级公路硬化,打通了于家对外的大门。为于家的旅游和钙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按照县委提出的建设省会西部生态经济强县要求,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和积极向上争取太行山绿化工程资金,逐步实现全乡山场全部承包到户。2006年于家乡水窑洼村引进万亩山场承包大户1个,现已种植柏树20余万株,其他承包户2个,种植柏树5000多亩,核桃、柿子、花椒3000余亩。农业产业 于家乡农业产业结构全面调整。1985年以来,在全面推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1998年完成第二轮土地延包,1999年以后大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到2004年,全乡油菜等种植面积3216亩;同时,采取“公司+农户+基地”的方式,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投资10万元与河北省农科院合作,2002年在于家、高家坡、狼窝三个村建玉米制种基地田2000亩,受益农户1500余户,为农民增加收入100万元以上。还建立利益导向机制,大力开发荒山、发展林业,建成12个荒山开发示范园区,全乡完成退耕还林1000亩,匹配宜林荒山造林1000亩,人工造林800亩,四旁植树38973棵;完成嫁接大枣3000亩,种植核桃、花椒等经济林木3.5万株。到2004年,全乡林业总产值达到120万元。全乡牛存栏1580头,猪存栏3000头,羊存栏3600只,家禽存栏6万只,兔存栏15500只。1986年、1994年分别建成了容量为5000立方米、10000立方米的郝家坡、高家坡蓄水池;2003年,投资160万元,建成于家乡集中供水工程,得到国家水利部的高度评价;2002、2003连续两年扩建南支渠4212米,变800亩旱地为水浇地。2004年对全乡37处小农水设施(包括机井、扬水站、蓄水池等)以租赁、承包、合作的形式进行改制。2004年底,全乡农业总产值完成2608万元,比1985年的121万元提高20.6倍,比1988年的106万元提高23.6倍,比1996年的512万元提高4.1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