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气网 > 天气资讯 > 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谈气象防灾减灾

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谈气象防灾减灾

时间:2011-03-01 09:08    来源:人民网    编辑:天气网
[b]3月1日9时10分,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做客人民网,以“气象防灾减灾、天气预报准确率、人工影响天气、全球气候变暖的争议”为主题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b] [b][/b]? [img]http://i.weather.com.cn/images/cn/news/2011/03/01/19501BAE5A139A9B65B8F51C02C075A0.jpg[/img] 人民网直播现场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全国两会即将召开,今天我们很荣幸请到全国政协委员郑国光博士,请他就应对气候变化等大家关心的问题和广大网友交流。郑国光局长是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物理系理学博士,现在他担任着国家气候委员会主任委员,全球气候观测系统中国委员会主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协调联络办公室副主任,以及地球观测组织联合主席等等。首先请郑局长跟广大网友打一个招呼。[09:21] [郑国光]:各位网友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和人民网网友在这里跟大家进行交流,借此机会向广大网友关心和支持气象工作表示感谢。[09:21] [主持人]:今年年初南方遭遇了冰雪灾害,您觉得和08年冰雪灾害比起来,今年我们在气象预测和部门联动等方面我们有哪些改进?[09:22] [郑国光]:首先我们认真总结了08年南方低温雨雪灾害的特点和经验,我们强化了对降雪的相态,下雨、下雪还是下冻雨预报的能力;第二,我们按照各方面需求,强化了对电线结冰、道路结冰的观测,增加了结冰观测的项目,也加密了观测网;第三,我们也强化了7天到30天天气预报的展望,尽管这方面难度比较大,但是结合2008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气象部门开展了这项任务,另外我们针对电力、交通、包括供暖、运输等等有针对性的预报。第四,强化了部门的联动,我们及时地和相关部门进行沟通,由相关部门采取相应措施,应对今年年初的雨雪冰冻灾害可以说取得很好的效果,今年南方雨雪冰冻灾害并没有对人民的生产生活、日常出行还有物资的供应产生显著的影响。这是很好的一个进展。[09:24] [主持人]:郑局长,最近几年我们在防御气象灾害方面有了哪些进步?您觉得还存在哪些不足?为提升气象方面能力,气象部门开展了哪些重要的工作?[09:25] [郑国光]:在防灾减灾方面我们首先是从法律法规上加强了防灾减灾工作,去年国务院出台了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国务院又批准了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同时也在去年一月份,气象防灾减灾应急预案从气象预案上升为政府专项预案,气象部门做的灾害预警,相关部门都要联动起来,这是从气象防灾减灾的法规上;第二,气象部门加大了对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能力的建设,其中首先是强化了对灾害的监测工作,这个监测的能力都有比较显著的提高。另外对灾害进行预报的能力,从一两个小时的短时预警预报,到一个星期两个星期以上的灾害性天气的预警;第三,增加了灾害预警的覆盖面,特别是关注着受灾害影响的一些弱势群体。比如说边远农村农民预警服务,对于一些社区的预警服务,对中小学校的预警服务,同时加强和媒体的联络,在第一时间能把这些预警的信息发送到各种人群手里。应该说在过去一年里我们认识气象预报的准确率都有比较明显的提高,气象信息预警覆盖面有明显的扩大,这样的防灾的效果就有很大的提高。同时也特别注重和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络,气象部门针对各个部门的需求都有专门的队伍,进行预报服务。所以,最大的进展是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防灾减灾格局已经逐步的建立了。[09:27] [主持人]:郑局长,在“十二五”期间我们进一步加强气象防灾减灾的主要思路和措施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在这方面的投资是否会大幅度的增加?能不能透露一下这样的一个数字呢?[09:28] [郑国光]:“十二五”期间气象部门把防灾减灾作为一个重要的工作重视和加强,在“十二五”期间我们还是把“提高气象预报准确率”作为气象工作的核心任务。这方面我们有这些措施;为了提高预报准确率,我们需要进一步强化对灾害性突发性天气的监测能力,所以无论从气象卫星的监测能力、雷达的监测能力和地面气象观测网的观测能力的建设都作为了一个重中之重。就像我们捕鱼一样,把这样的网做得更精细化,使得各种天气都能够监测到,不至于漏掉;第二,对于灾害性、突发性天气的预报能力。这里面包括我们可能要对一些计算机的能力、数值天气预报业务能力、包括对预报员的培训和培养更加注重,使得进一步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同时我们还抓住一个,根据百姓的需求、各个部门的要求,我们在“十二五”期间强化对一些天气的精细化的预报能力,尽可能的对一些天气发生的具体的地点、发生的时段进行量化的预报。但是这里面难度还是比较大的,我们充分地利用科技进步、利用现代化的手段来提高预报的准确率和精细化的预报能力。同时在“十二五”期间我们要突出强化公共气象服务能力的建设,在“十一五”的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强化气象为农服务的能力建设,使得广大的农民像城市居民一样享受到气象信息、气象预报的服务。“十二五”期间气象部门把提高气象服务的覆盖面作为一个重点的任务。我们的目标就是使得气象服务的覆盖面能够达到95%以上,能够覆盖到每一个村庄,使得气象信息进村入户。同时我们在“十二五”期间还要强化气象的防灾减灾科普工作,使得广大百姓能够得到这些信息的同时,知道怎么使用这些信息安排自己的生产生活,怎么能够做好防灾减灾工作,避险自救,减少灾害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国家各项投资,包括地方政府的投资,在“十二五”期间将会比“十一五”有大幅度的提高,我们和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有关政府在气象现代化的投入也将会达到80—90亿。[09:35] [主持人]:大概增加了多少?[09:35] [郑国光]:比“十一五”增加到40—50%。[09:36] [主持人]:那还是不少的。您说今后要把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作为核心,我也注意到最近这几年天气预报准确率还在不断提高,服务性也在增强,我们也经常听到有人抱怨说天气预报不准,甚至有人调侃说:“天气预报道是无情却有情”,您怎么看待这样的说法?作为气象局局长您是不是觉得有时候也有点委屈呢?[09:37] [img]http://i.weather.com.cn/images/cn/news/2011/03/01/17F7905D3456DE9BC097ECCCB2A0BA36.jpg[/img] 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中)做客人民网 [郑国光]:大家知道影响天气的因素是很复杂的,而且大气的演变的规律也是随时随地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的。从理论上和从实际预报来说,对天气的预报还做不到百分之百的准确。从理论上看大气是非线性的过程,有若干个解,怎么从若干个解里找到未来和实际相符的解这就是对预报员本身能力的一个考验。实际上现在我们随着气象现代化建设的推进,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对一些天气的规律认识是越来越清醒了,我们的预报员对天气的把握预报能力也在逐步提高,就像“十一五”末期全国24小时晴雨的预报率就平均达到了86.8%,比“十五”末期提高了4.9个百分点,对于一些暴雨的预报准确率已经达到了23%,比“十五”末期提高2个百分点,就像这个百米赛跑一样,百米赛跑提高0.1秒都很难,对未来天气预报准确率提高1个百分点难度也很大,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随着我们对天气规律的把握,我们这种天气预报的准确度将越来越高。但是,现在各方面特别是百姓越来越关心气象,特别关心气象预报的准确,目前还不可能做到对某一个地点、某一个时刻要做出一个定量的预报,这当然是我们的追求,比如说夏季的这种突发性的强流性天气,冰雹、雷暴、南方的飑线这种突发性的天气要做出定时、定点、定量的预测难度还是比较大的,像北京,我们北京报有雨,可能东城下雨了,西城还是晴天,这里面的难度就很大了。但是,我们气象工作者对做好提高预报准确率、做到定时、定点、定量的机械化的预报都有要求。所以气象部门没有百分之百的准确预报,但是气象工作者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所以我对百姓、网友对有时气象部门预报不准确的天气的抱怨、调侃,我也是很理解的,我们也把它作为一种动力,要不断的总结来提高积累对这些天气特别是突发性、灾害性天气规律的认识,提高预报准确率。所以说谈我是不是委屈?我现在感觉到这是对我们工作的一个促进,谈不上委屈,我是很理解的。[09:43] [主持人]:把压力变成动力了。[09:44] [郑国光]:对。[09:44] [主持人]:前一段时间北方地区发生了比较严重的干旱,随着北方地区频繁发生严重的干旱,现在已经开发了空中云水资源引起了广泛关注,您是这方面的专家,您能不能介绍一下影响天气大致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开展的情况是怎样的?[09:45] [郑国光]:首先从科学上来看,要下雨有三个条件:因为下雨必须有水汽,把水汽转化为雨;二有水汽还不行,必须有上升气流,使这样的水汽通过上升过程中凝聚成液态水,但是凝聚成液态水还需要云凝结核,人工下雨不是增加水汽和上升气流,是使云里有合适浓度的云的凝结核,使水汽有效转化为液态水变成雨下来,所以人为影响就是通过打炮、打火箭和地面燃烧的方式和飞机播撒的方式向自然云中播撒凝结核,促进云里水汽向液态水转化,现在人工影响天气就是通过这种原理来增加自然降水,如果没有适合的天气条件,人工是造不出雨来的。? [09:47] [主持人]:我们原来经常说人工降雨,那是不太科学的,应该说是人工增雨。? [09:47] [郑国光]:人工增雨能力也是有限的,从世界各个国家的实践来看,人工影响、催化的效果大致能够增加5%到25%的降水,所以它有一个适合的条件。另外它增加的降水量能力也有限。? [09:48] [主持人]:您能不能讲一讲我们开展的规模?我们现在是不是世界第一?? [09:48] [郑国光]:肯定是第一了。因为现在中国的人工影响天气,从人员和作业规模来说是很大的,整个人工增雨覆盖面占到全国面积的1/3,防雹的覆盖区也达到了40—50万平方公里,所以人工增雨、人工防雹对保障人们生活、森林安全、对生态环境、对保障一些重大的活动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的。? [09:53] [主持人]:前不久中国气象局对2月份人工增雨雪的效果进行了评估,说是增加了16%-17%,请问这个人工增雨效果评估是怎样开展的?? [09:54] [郑国光]:效果的评估大致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就是通过一些统计的方法,这是国际上普遍应用的统计的方法。在同样一种天气条件下,自然降雪有一定的规律,这就需要历史数据,通过人工增雨以后实际的降水量和经过统计方法预测的降水量比较就得出了人工影响的效果。第二种方法,在当时的气象条件下通过数字模拟的方法来预测自然的降水,同时又通过人工影响,包括在什么地方播撒催化剂,什么时候播撒催化剂,把这些信息也同时放到数值模式中去,自然和人工影响两种因素的叠加,数值预算方法再预测一个降水量,这两个方法一比就知道是人工影响的效果了。说实话,现在这两种方法都在使用,但是这两种方法从科学上都还有许多问题要去研究,所以,人工影响天气效果的评价还是一个科学性的问题,也可以说是各国科学家面临的一个科学问题,但是在目前情况下,用现有的方法进行的评估还是有一定可信度的,全世界科学家还是能够接受的方法。但是我们还需要提高评价的科学水平,使得这种评价更科学更可信。所以我们是给出今年2月份两次降雨,有北方增雨过程的效果评估。? [09:57] [主持人]:中国气象局昨天举行了新闻发布会,指出这个冬季全国总体是一个冷冬,这个天气使全国很多地方造成了雨雪冰冻灾害,您觉得这个气候是不是在持续变暖呢?? [09:58] [郑国光]:我告诉你一个事实,世界气象组织刚发布一个公报,2010年全球平均气温是有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暖的一年,去年我们国家的全国的平均气温虽然不是有气象记录以来最暖的,但是在过去50年里排名是第10位,所以全球变暖不是说因为一时一地短时间的气温的低温影响到全球变暖,它是一个平均的状况。去年是有媒体说北半球,特别是欧洲要面临着千年一遇的极寒,但是后来世界气象组织对这个问题非常重视,说媒体说是波兰一位科学家做出了预测,可是波兰气象局长找遍波兰也没有找到这名科学家,不知道出处,说欧洲要达到千年一遇的极寒,大概欧洲平均气温要达到零下50几度,这种现象能发生吗?? [09:59] [img]http://i.weather.com.cn/images/cn/news/2011/03/01/ED8CF571D4FFBA9DBA0CAB301D622B27.jpg[/img] 郑国光在人民网直播现场与网友在线交流 [主持人]:千年极寒这个说法是一个谣言吗?? [10:00] [郑国光]:找不到出处。至少说在气象学界是不可接受的一个说法,没有可靠的科学证据。有一个事实是去年入冬以来,无论是欧洲、北美、还是亚洲,都出现了低温,但是这种低温,尤其是欧洲都是刚入冬的时候出现的暴风雪低温,后来温度又上升了,北美它也是短时的低温。我们国家去年入冬以来,平均的气温也是偏低的,那这种偏低的状况也就是在过去10年的基础上,人们感觉到气温偏低了,其实去年入冬以来全国的平均气温是过去30年平均略低的平均状况。所以说你说千年极寒,很难用“极寒”来评价气温。我给网友一个讲法,我们不能够因为一段时间或者某一个区域出现低温天气就认为全球气温变冷了,整个的趋势,全球平均温度是在升高的一个趋势。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的预测,在今年的3月份,气温将会逐步的回升,而且在正常基础上还略偏高一些。? [10:01] [主持人]:郑局长您是全国政协委员,在今年两会上您准备提出哪些提案或者是建议呢?? [10:02] [郑国光]:我觉得气象防灾这个问题越来越成为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热点问题。可是,现在我们的国家还没有一个气象防灾减灾的法律出台,尽管去年1月份国务院出台了气象灾害防御的条例,但是从法律层面上怎么样提高全世界的气象防灾减灾的能力?这个越来越重要了。所以我今年作为政协委员,我有一个提案,就是希望国家能够出台“气象防灾减灾法”,从国家法律层面上来重视来推动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把现在气象灾害防御条例规定,政府部门包括公众在防灾减灾里面的义务和责任,用法律的形式,推动全世界防灾减灾能力,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减少气象灾害对经济、社会、老百姓生活的影响。? [10:02] [主持人]:郑局长,网友对这次访谈非常关注,网上提出了很多问题,请您回答一两个网友的提问,有一位网友提出来气象专家经常说某一个阶段是百年不遇,为什么这个百年不遇的天气我们现在是年年遇到呢?你怎么样回应这样的疑问?? [10:02] [郑国光]:可以说气象事业是一个科学的事业。应该说气象部门对多少年一遇的说法非常谨慎,我们只是拿出科学的数据,比如说从多少年以来一遇,比如说今年北方的旱情,我们从1971年以来北方有些地区的降水量最少,连续无降水日数最少,这才科学!有的地方讲的是千年一遇的干旱,我觉得这种提法从科学性上来说,不够!? [10:03] [主持人]:为什么?? [10:03] [郑国光]:因为没有那么长的气象的记录,所以从气象部门讲都是讲从哪一年以来突破了历史的极值,突破了多少年的极值,我们气象部门经常要用的,如果是极端的,我们很可能说是有完整气象记录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所以我建议媒体或者百姓少用“百年一遇”、“千年一遇”,要拿出科学数据来给百姓一个比较科学的说法。? [10:03] [主持人]:比较慎重。? [10:04] [郑国光]:对。我们气象部门对用“百年一遇”“千年一遇”非常非常的慎重。? [10:04] [主持人]:还有一个网友提出来,为什么现在极端天气越来越频繁,有人说一半是天灾一半是人祸,您怎么看这个看法?? [10:04] [郑国光]:大家都关注一个事实,全球气温在持续的变暖,说变暖带来的影响是大气运动规律发生了变化,导致了这种极端的天气气候事件有这么多的趋势。第二,现在对气象灾害的监测能力在提高,无论是时间密度还是空间密度都在提高,过去可能监测不到的一些气象灾害,现在能够监测到了,我们有卫星、有雷达、有气象观测网,过去一个县一个气象观测站,现在我们一个县有10个、20个甚至30个观测站,每个乡都有观测站了。第三,现在媒体、网络太发达,就说现在发生一个灾害,可能5分钟所有的网民都能够知道了!我举一个例子,就像雷电灾害吧,自从2007年民政部门出台了对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国家有一个抚恤津贴,雷电灾害造成的死亡数一下子就上来了,过去说雷击死亡是做坏事了,老天惩罚他了,现在人们对科学有认识了,说是科学灾害,国家还给一定的抚恤金,现在就把真实的雷击伤亡人数统计出来了,很多自然灾害在网络不发达的地方可能没有报出来,人们感觉到现在灾害是越来越多了!这里面有全球变暖的原因,也有我们现在监测的原因,同时也有媒体、信息传输快速的原因。? [10:05] [主持人]:非常感谢郑局长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跟广大网友沟通交流,由于时间关系这次访谈就到这里,谢谢郑局长。? [10:05] [郑国光]:谢谢广大网友。? [10:05]
相关天气资讯
温本站提供的天气预报信息(含各类广告)仅供参考,怒不对准确性负责。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联系 | 站长统计
© 2010-2013 天气网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