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于乡:
沿革 1958年属容城公社,1961年析设八于公社,1984年改乡。辖大八于、东河村、小南头、西堑、西陈阳八于乡庄、东陈阳庄、北陈阳庄、大张堡、西河照、南河照、朱庄、薜庄、李庄、西张庄、大南头、南八于、南张堡、龚庄、南陈阳庄、北河照20个行政村。辖区代码 代码 130629200:~200 南八于村 ~201 薛庄村 ~202 西张庄村 ~203 李庄村 ~204 朱庄村 ~205 东河村 ~206 西河村 ~207 南河照村 ~208 北河照村 ~209 大张堡村 ~210 龚庄村 ~211 东陈阳庄村 ~212 西陈阳庄村 ~213 南陈阳庄村 ~214 北陈阳庄村 ~215 西堑村 ~216 小南头村 ~217 大南头村 ~218 南张堡村 ~219 大八于村[1]人口数据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2]
总人口19533 男9804 女9729 家庭户户数4958 家庭户总人口(总)19456 家庭户男9741 家庭户女9715 0-14岁(总)48090-14岁男25300-14岁女227915-64岁(总)1303415-64岁男650015-64岁女653465岁及以上(总)169065岁及以上男77465岁及以上女916户口本地住在本地18933农业发展 八于乡是一典型的农业县,农业基础较好,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现有耕地32万亩,全部为水浇地,平均八于乡60亩地 一眼井。农机化水平较高,机耕机播率100%,小麦机收率100%,玉米秸秆粉碎还田率50%,青贮率30%。主要农作物以冬小麦、夏玉米为主,全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43万亩,粮食总产3.8亿斤,粮食商品率79%。2004年全县小麦播种面积19万亩,与2003年基本持平,玉米播种面积有望达到22万亩,粮食总产将突破4亿斤,实现粮食生产的恢复性增长。近几年,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有较大增加,重点发展了特色芦笋、西瓜两大产业,努力形成全县农业经济新亮点和农民增收新途径。西瓜种植面积1.5万亩,其中大棚西瓜1000亩,西瓜长势喜人,第一茬上市价格比去年高出20%-30%,亩收入达4000元,预计大棚二茬西瓜和全县小拱棚西瓜的效益也将好于去年,将为明年西瓜产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全县以芦笋、西瓜、花生等为主的经济作物种植面积12万亩,以苜蓿为主的饲草和饲料作物种植面积2万亩,全县粮、经、饲结构为75.5:21:3.5,复种指数178%。土地整理 在认真分析耕地季节性撂荒原因的基础上,制定恢复耕种计划,实行分类指导,采取针对性措施,深入农八于乡户和田间地头,一户一户地查,一块地一块地落实,确保秋季按时播种。切实加强《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宣传,使承包农户认识到恢复撂荒地耕种是应尽的义务,做到耕地不撂荒。对人少地多、无力耕种、不想耕种的承包户,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积极鼓励和引导撂荒农户按照自愿原则,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对因无力耕种但又不愿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采取引导其采取转包、出租或入股的方式流转,恢复季节性撂荒地生产。 按照《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坚决制止占用基本农田进行植树等行为的紧急通知》精神,把基本农田保护落实到乡(镇)政府、到村组、农户。开展基本农田保护检查,严把征地和转用审批关,从严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加强耕地保护考核。加强土地整理,合理开发土地,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技术服务 一是进一步整顿农资市场秩序,严厉打击假冒伪劣经营;二是切实加强对农资市场价格监控,切实保护农八于乡民利益;三是积极开展多种形式送科技下乡活动,开展技术培训,健全服务网络,为农民提供全方位技术、信息服务;四是本着高产、优质、高效、低耗原则,发展优质强筋小麦、饲料专用玉米,大力推广节水、降耗、提质、增效栽培、精量半精量播种、平衡施肥技术、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地膜覆盖、无公害标准化栽培等农业适用技术,提高单产和种粮效益;五是实施好农业部国家青贮专用玉米示范县项目,在落实好对农民良种补贴基础上,加大配套栽培技术指导;六是积极引导农民搞好粮粮、粮油、粮菜等多种模式的间作套种,提高复种指数,扩大粮食作物面积,增加农民收入。#bk-album-collection-box-2463576{width:687px; height:228px; border:1px solid #C6E1F5; border-top:2px solid #268BD7; margin-bottom:30px; overflow:hidd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