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阳山镇:
乡镇简介 河南省 偃师市首阳山镇,北屏邙山,南界洛河,西临洛阳白马寺,东连偃首阳山镇地理位置师市区,陇海铁路、310国道横贯东西,207国道纵穿南北。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发达。全镇总面积52.9平方公里,辖沟口头村、古城村、城东村、前纸庄村、后纸庄村、大冢头村、坟庄村、香玉村、南蔡庄村、新庄村、羊二庄村、白村、前张村、后张村、渔古村、义井村、龙虎滩村、韩旗村、保庄村、寺里碑村、石桥村、寨后村、郭坟村、邢沟村24个行政村,土地肥活,人杰地灵。历史沿革 1958年设南蔡庄公社,1983年改乡,1993年更名建首阳山镇。首阳山镇1997年,面积52.9平方千米,人口4.8万,辖南蔡庄、古城、城东、前子张、后子张、寺里碑、大冢头、前子张、后子张、香玉、沟口头、新庄、羊二庄、白村、前张、后张、渔古、义井、龙虎滩、韩旗、保庄、石桥、寨后、郭坟、邢沟25个行政村。1992年11月被河南省建设厅命名为“中州名镇”,1993年12月改南蔡庄乡为首阳山镇,1996年3月被确定为“洛阳市综合改革试镇”。1996年6月镇工贸区被河南省乡镇企业局命名为“河南省乡镇企业示范区”。1997、1998连续两年稳居偃师市综合实力五强乡镇之列,并被命名为“洛阳市先进乡镇党委”。[1]历史文化 首阳山因“日之东升,光必先及”而得名, 因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采薇而生”而闻名。首阳山镇有着浓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有“九朝古都七在偃,五朝建在首阳山”之说,汉魏故城遗址、东汉旅人桥、永宁寺、普救寺遗址、汉、晋二魏帝陵冢、秦吕不韦墓、苏秦墓等历史文化遗产汇集,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四个王朝建都于此。广为流传的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采薇为生”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境内文化遗产丰富,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汉魏古城遗址;省文物保护单位——我国最早的木结构佛塔永宁寺遗址;有重点文物寺里碑、北齐平等造像碑;有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吕不韦冢、苏秦墓等遗址。[2]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首阳山镇焕发出勃勃的生机,已成为偃师对外开放的窗口。主要经济指标完成良好,1998年全镇共完成国内生产总值4.38亿元,工农业总产值11.6亿元,工业总产值9.8亿元,财政收入1348万元。乡镇企业发展迅速,各类企业达1066家,形成了建材、制鞋、铸造、化工、机械加工、农副产品加工六大行业,产品达1000多种,96、97、98连续三年被命名为“乡镇企业强镇”。
农业产业化格局初步形成。粮食生产迈上新台阶,总产量达2万多吨;平原绿化效果显著,新育林木30万株,成为河南省平原绿化百强乡镇;农副产品基地建设因地制宜、各具特色,形成了坟庄养蝎,后张、羊二庄养兔,石桥、香峪养鸡,沟口头、新庄养猪,寨后、韩旗养牛,前张、渔古蔬菜,郭坟、保庄林果等各具特色的农产品种养殖基地,其中坟庄养蝎专业村被誉为“中原养蝎第一村”;农产品综合开发效益明显,龙虎滩高效农业园区被确定为河南省农业开发示范基地,坟庄、寨后、前张等村被中国农学会确定为全国农业科技示范村。基础建设 城镇功能日臻完善。相继投资共1000余万元,架设了310国道首阳山镇段的双排路灯;开通了2000门程控电话;新修硬化了13条共23公里的乡村道路以及西至207国道,东至首邙路的5公里长的北环路;新建了镇政府、派出所、地税所、国税所、卫生院信院部大楼;开挖疏通镇区排水渠8000余米;架设了工贸区电力专线和3600户闭路电视。投资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首阳山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