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镇:
历史沿革 1969年仍恢复原名十里公社,1982年12月更名为十里乡人民政府,2002年更名为十里镇人民政府沿用至今。镇政府所在地十里村,面积94.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2354亩。2003年粮食总产3836吨,洋芋产量2458吨,药材总产2957吨,当归产量1910吨,农、林、牧、渔总产值3147万元,农业增加值205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92元。
十里镇以镇人民政府驻地距县城十华里而得名。十里镇现辖1个居委会、12个村委会:十里街居委会、台子村、大沟寨、铁关门村、骆驼村、庙沟村、三十里铺村、任家庄、曹家庄十里镇、山底下村、南小路村、北小路村、寺沟村,112个村民小组。全镇总户数8501户,其中农业户8249户,总人口38598人,农业人口37855人。总人口中汉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8.6%。其次还有回族、藏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1.4%。经济发展 通过产业结构调整,种植结构上突出"两洋(羊)一药",加大药材种植面积和洋芋种植面积,并建成一处200亩的玫瑰种植基地,动员农户人均种植5株,在两年之内把十里镇建成"玫瑰之镇"。十里镇还有丰富的金矿和锑矿资源,开采潜力巨大:“一品一村”专业村社众多十里镇,北小路村的铁器加工、齐家村的竹编、周家村的工艺织毡、台子、张家坪村的砖瓦、大沟寨村的盆景、寺上村的肉牛育肥等远近闻名,构成十里经济的另一特色。由于该镇距县城只有5公里,徐合公路穿境而过,且公交车直通十里镇,加之地理位置优越,区位优势明显,有百货贸易和中药材交易两个专业市场,集镇贸易活跃。 十里镇重点实施了“两区三带”工程。“两区”:一是“工业区”,主要构建以农副产品加工、锑矿复选、碳化硅等高耗能低污染的加工业等新兴工业区。重点在镇区西面的大沟寨、中寨、甘寨延河靠山水电充足的村实施。二是依靠近郊区域位置和西川灌渠两大优势,打造县城“鲜菜区”,逐步建成5000座左右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走“一村一品”的蔬菜基地发展之路,重点在镇区东面的十里、曹家、南小路、张家坪等村实施。“三带”:一是“红带”,紧紧抓住“岷州会议”纪念馆项目建设和全国三十条重点开发红色长廊和卅里铺铺沟、大沟寨等生态环保示范区;三是“玉带”,依托冰桥湾、清水、刘家浪电站建设和十里沿洮河功能区建设,打造水上娱乐、养殖、观光一体的旅游项目.建设发展 近年来,通过产业结构调整,种植结构上突出"两洋(羊)一药",加大药材种植面积和洋芋种植面积,并建成一处200亩的玫瑰种植基地,动员农户人均种植5株,在两年之内把十里镇建成"玫瑰之镇"。十里镇还有丰富的金矿和锑矿资源,开采潜力巨大:"一品一村"专业村社十里镇众多,北小路村的铁器加工、齐家村的竹编、周家村的工艺织毡、台子、张家坪村的砖瓦、大沟寨村的盆景、寺上村的肉牛育肥等远近闻名,构成十里经济的另一特色。由于该镇距县城只有5公里,徐合公路穿境而过,且公交车直通十里镇,加之地理位置优越,区位优势明显,有百货贸易和中药材交易两个专业市场,集镇贸易活跃。附设机构 镇上有卫生院1所,村级卫生所25所;有学校21所,其中初级中学1所,中小学在校学生共有5929人;有私办幼儿院6所,在校幼儿640名。城镇建设 十里镇办公大楼建于2003年5月,总投资100万元,建筑面积1662平方米,有办公室、图书室、阅览室、展览室、健身活动室、文化活动室、多功能室等。办十里镇公大楼投入使用后,极大的改善了政府办公条件,提高了办公水平,加快了小城镇建社步伐。总投资810万元的西川水渠纵贯十里镇全境,浇灌13个村的14580亩耕地,为解决人畜饮水,发展高效、优质农业,调整种植业结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