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山:
乡镇介绍 里山彝族乡乡党委、政府驻地里山村距县城5公里。全乡处于中山地区,地貌多为山谷、山丘和山间小盆地。里山乡总面积100.01平方公里,折合15万亩,南北长9公里,东西宽18.5公里。地势北高南低,最高海拔2227米(辣麻子箐石归心),最低海拔1680米(象平三家沟底)。乡内有里山大沟,库南河,白木箐3系主要沟河,以及15处大小龙潭,源头均在乡内,由东北向南汇入曲江河,属珠江流域、西江水系。全乡年平均气温为15.2℃,年平均降雨量1000~1100毫米,全年日照总时数2285.6小时,无霜期230天,属中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2006年农村经济总收入5924万元,其中:农民家庭经营总收入3313万元,比上年增207万元,增6.7%;工业总产值5466万元,比上年增4204万元,增333.12%;农业总产值完成4093万元,比上年增125万元,增3.2%;实现地方财政收入27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444元,比上年增57元;人口自然增长率4.15‰,比上年降低1.21个千分点,计划生育率达100%历史文化 通海县里山彝族乡的彝族属“尼苏”支系。祖先属“百濮”。她(们)大多居住在山区的河谷地带。服饰打扮有“三道红”、“喜鹊帽”、“黑包头”三种形式。语言属云南石屏彝族语系。彝族舞蹈有两大种类,即:“烟盒舞“、“团乐”。“三道红”的舞蹈多用“烟盒舞“表现,“喜鹊帽”和“黑包头”多用“团乐”表现。“烟盒舞“开张舒展,奔放豪迈。“团乐”舞蹈纤巧细腻,柔美秀丽。每年的“祭龙”是彝族最隆重的节日,在这一节日期间(三天),本村和外村的彝族都会相互庆贺并用舞蹈的形式传情达意。滇南彝族四大名腔(通海里山的“五山腔”、“四腔”,建水的“山药腔”,石屏的“海菜腔”)是仅以月琴伴奏、几乎以清唱方式出现的四种民间声腔艺术形式。“五山腔”起源于通海县里山彝族乡。80年代以前,“五山腔”在大黑冲、五山一带相当流行,当时,大黑冲村委会、五山村委会合在一起叫五山大队,“五山腔”因此而得名。里山彝族乡仙人洞山流行于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里山彝族乡的“五山腔”以高亢激扬、演唱难度极高而名列四大名腔之首, 80年代红河流域和通海彝族民间流传着这样的佳话:“‘山药’拌‘海菜’,‘四腔’摆着卖,‘五山腔’装口袋,不怕哥哥排(队)着来”;到里山乡欣赏过“五山腔”的人用“一腔定太平”、“震憾”、 “原生态”、“高亢激扬”、“余音绕梁”、“优美动听”等词语来形容它;作为“CCTV2004年度中国魅力城市”评选活动的城市推荐者胡松华(著名民族歌唱艺术家、词曲作家)在推荐玉溪时也提到过“五山腔”,可见对“五山腔”的评价之高。“老辈因生活(需要)走遍石屏、建水、蒙个(蒙自、个旧),‘五山腔’曾打(唱)败滇南无敌手”,这是通海县文化馆馆长1984年的笔记中记载的里山乡彝族老乡的原话,可想而知,如果有《云南映象》那样的平台,经过象“海菜腔”那样的包装,“五山腔”从各方面都将远远超过“海菜腔”(石屏的“海菜腔”曾通过《云南映象》走上中央电视台)。农村经济 2006年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5924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2356万元养殖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39.77%;畜牧业收入324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5.47%;渔业收入2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0.03%;林业收入84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1.42%;工业、建筑业、运输业收入2789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47.06%。外出劳务收入25万元。农民人均总收入7213元,人均纯收入2444元。全乡村民的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居住为主,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全乡目前已有364户居住砖混结构的住房,居住土木结构住房的农户1624户,还有19户居住于其他结构的住房。2006年底全乡共拥有汽车135辆,拖拉机1158辆,摩托车638辆。文化教育 通海县里山彝族乡中心学校始建于1945年,现在是玉溪市规模较大的里山彝族乡学校全景山区少数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学校辖两所完小,两所初小,一所一师一校点,学生1023人,37个教学班(含学前班),教职工79人。近几年来,里山经济发生了巨大变革,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1997年以前,里山乡的教育形成了布点分散,办学条件不足,生源差,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质量滞后的格局,直接制约着里山经济的发展,办学效益的提高,发展教育是振兴山区经济的必由之路。1998年以来,在各项社会事业建设中,里山乡党委、政府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实施科技兴乡、人才兴乡战略。全乡群策群力,掀起了关心教育、支持教育、共建里山教育的热潮。在各级党委、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下,通过广大教职工的努力,里山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整合了教育资源(从1997年以前的22个办学点撤并为5个);兴建修缮校舍8576.12平方米,总投资617.4万元,结束了全乡小学无一平方米钢(砖)混结构房的历史;加大现代技术教育装备的投入,各村校建起了远程教育及光碟播放系统;里山小学两个教室配备了34英寸的彩色电视机及DVD、多媒体室、语言室、计算机室、音乐室、舞蹈室、课件室等功能室设备齐全,建成了集远程教育、有线电视、闭路电视、光碟播放、上网五位一体的校园网络及校长、教务、政教、总务计算机办公管理系统;配置学校师生工作学习设备;学校管理人本化、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进入全市先进行列;素质教育质量位居全县前列。在教育改革发展中办学特色鲜明:养成教育、英语、计算机、民族歌舞课教学成绩显著,基本满足了人民群众享受良好教育的愿望。人口卫生 里山乡总人口8376人、总农户2007户,农业人口8114人,以汉、彝民族为主,其中少数民族4162人,占总人口的49.7%。宣传栏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增长,农村医疗、社会保障即卫生环境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农村居民积极参与农村社会保障,有更多农户加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即农村合作医疗。至2006年年底全乡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1298人,享受低保人数516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农户1994户,共计7890人,参合率97.8%。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委会卫生所和乡卫生院,卫生所和卫生院面积为879平方米,有乡村医生21人,全乡建有公厕31个,垃圾集中堆放场地15个。招商引资 1992年10月建成了由乡政府集资筹办的第一家工业企业里山水泥厂,随后通海县电镀五金厂、几家采石场、云南通西铸业有限公司、通海县万通机械厂、通海县顺明锌业有限公司水泥厂、云南通海昆通工贸有限公司、通海六一兴发酱菜厂、通海县光明力车厂等24家企业相继建成并投产使用,发展到今天共有企业户数115个,从业人员1297人,2006年实现工业总产值5466万元,比上年增4204万元,增333.12%;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490万元,比上年增4208万元,增328.24%;完成营业收入11022万元,比上年增6372万元,增137%;实现利润总额692万元,比上年增552万元,增394.29%;实交税金225万元,比上年增63万元,增39%;实现工业增加值1136万元,比上年增803万元,增24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