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城:
历史沿革筑阳腐乳 据《九域志》载,“谷城,因神农氏在此尝植五谷得名”。自西周为谷国。秦朝始建筑阳县。东晋、战国、汉朝、北周等时期,县制几经更改,境内先后设置扶凤郡、义成郡、宜禾县、泛阳县、万年县、义成县、安养县等。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更名为谷城县。隋、唐、宋、元、明、清及辛亥革命先后隶属南阳郡、襄阳郡、荆州都督府管辖。民国十八年,成立县苏维埃政权。1947年11月,成立谷城县爱国民主政府,隶属桐柏军区三专署,1948年7月3日,全县解放。1949年10月,成立谷城县人民政府,1956年改称县人民委员会,1968年(文化大革命时期)成立县革命委员会,1981年复称县人民政府,隶属襄阳地区行政公署。1983年10月,隶属襄阳市人民政府至今。地理位置 谷城县位于鄂西北,汉水中游西南岸,武当山脉东南麓,地跨北纬30°5谷城3'至32°29'40'',东经111°07'30''至111°52'。南依荆山,西偎五当,东临汉水,南北二河夹县城东流汉江,西北、西南三面群山环抱,地势从西南向东北倾斜,海拔最高1584米,最低71。东西长69公里,南北宽66公里。总面积2553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2434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95.34%;水域面积119平方公里,占4.66%。县城居县境东部边缘中段。东南距襄阳市77公里,东北距老河口20公里。气候特征 谷城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为常绿阔叶混交林自然带,具有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雨热同季,无霜期长等特点,年均降水800至1200毫米,年均气温15.4°C,极端最高谷城温41.4°C,极端最低温-19°C,年日照时数1894.2小时,日照率43%,无霜期234天。行政区划 谷城县下辖9个镇,1个乡和1个国营林场:城关镇、石花镇、五山镇、冷集镇、紫金镇、盛康镇、南河镇、庙滩镇、茨河镇、赵湾乡、薤山林场,共有404个村(居)民委员会,200个村(居)民小组。人口状况 全县总人口556066人,132142户。其中:农业人口442978人,非农业人口113088人。民族以汉族为主,且有回、土家、满、蒙古、藏、苗、瑶、壮、侗等少数民族杂居。历史变迁 谷城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比较深厚。在公元前11世纪时,西周时为谷国,都城建于谷山。春秋战国时归属楚国为筑阳,自隋起称为谷城,隶襄阳郡,属荆州。一直沿袭至今。一说春秋时吴国名相伍子胥为谷城冷集区沈湾人。西汉时,谷城为丞相萧何的封地。明初,永乐皇帝巡历谷城时,曾钦命少林高僧觉成重修承恩寺。明末李自成、张献忠在谷城聚首,重举义旗。贺龙元帅曾在薤山建立红军司令部,李宗仁将军在五战区司令长官任上在谷城薤山建别墅,频频前往居住。民国初期属于湖北省襄阳道,民国后期,属于湖北省第五区行政督查专员公署。1948年7月,始属桐柏行署汉南办事处。1949年7月,始属襄阳地区行政专员公署。1983年始属襄阳市管辖。风景名胜 谷城以其自然风光秀丽,人文景观丰富而享誉海内外。大薤山被誉为中国南避暑山庄,亦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南河山水风光旖丽多姿,且酷似三峡,而被誉为“小三峡”;千年古刹承恩寺,是湖北为数不多的皇家寺院。谷城境内众多的自然景观,名胜古迹,千百年来倍受中外游客的青睐,长年观光游客络绎不绝,历代文人游客曾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赞美诗篇。经济状况 2009年,在金融危机影响加深、经济形势严峻的情况下,谷城县上下团结一心,顽强拼搏,县域经济保持快速建康发展态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 80.05亿元,同比增长16%;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6.99亿元,同比增长75.7%;完成工业增加值37.11亿元,同比增长55.5%;完成一般预算收入2.02亿元,同比增长27.8%。 2009年,谷城县有多项经济指标跃居全市县市前列,其中国税收入突破2亿元大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幅度跃居全市县市第一;工业用电量累计达 4.8亿千瓦时,增长15.5%;四家企业跃居全国同行业第一,其中骆蓄公司跃居全国最大的车用蓄电池生产企业,锻造公司跃居全国最大的汽车转向节生产企业,三环车桥公司继续保持全国最大的汽车前轴生产企业,金洋公司保持全国最大的合金铅生产和出口企业。
谷城百业竞兴,商机无限,是投资兴业的乐土。谷城明礼诚信,尊商重商,是全省最佳金融信用县。谷城依南衔北,交通便捷,襄渝铁路、汉银高速公路以及316国道穿境而过,襄阳机场和武当山机场近在两翼。谷城经济快速发展,产业初具规模,是鄂西北上空冉冉升起的一颗经济新星。全县初步形成了汽车配件、纺织服装、水力发电、化工建材、生态农业、特色旅游六大“经济板块”,拥有国家火炬计划谷城节能与环保产业基地、国家级石花星火技术密集区等四张“国牌”,全县产值过亿元的企业达到7家,过5亿元的2家;税收过千万元的企业5家,过百万元的企业28家。以三环车桥、锻造、骆蓄为龙头的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是湖北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十一五”末产值将达到100亿元。以金洋公司为骨干、以再生铅产业为主体的循环经济产业,5至10年内产值将达到100亿元,成为全国最大的再生铅和铅合金生产基地。此外,以银纺石纺集团为龙头的纺织服装产业,以茶叶、畜禽养殖、蔬菜为龙头的生态农业产业,以石花酒业为龙头的食品加工产业,以美亚达公司为龙头的新型建材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十一五” 末都能形成10—20亿元的产值。2006年度,全县完成生产总值39.72亿元,按可比价增长10.8 %;全地域财政收入3.13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09亿元,分别增长11.4%和12.6%,国税收入1.31亿元,居襄阳市第一、继续在湖北省山区县市名列前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3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217元,分别增长5.8 %和11.4%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谷城县将按照打造“生态谷城、诚信谷城、和谐谷城”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特色经济、构建和谐谷城”的发展思路,加快发展县、乡、村三个层面的特色经济,到“十一五”末,全县主要经济指标将在“十五”的基础上实现翻番,主要社会指标力争在湖北省县市中处于先进位次,把谷城建成全省新兴工业城市和鄂西北最佳宜居城市。民风人文 谷城民风纯朴,社会和谐,是安居乐业的佳境。谷城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境内三元(中原文化、楚文化、巴蜀文化)交汇,五教(道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共存,形成了古今一脉、中西合璧的多元文化特质。“多元文化”培育了谷城人包容的情怀、纯朴的民风和祥和安定、和谐共进的社会风气。在农村,农民生活殷实,超过一半的农户住上了小洋楼;新农村建设蓬勃开展,全省“百镇千村”建设现场会、全省生态文明新村创建现场会先后在谷城召开。在城镇,超过60%的居民参加了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保险,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整个社会祥和安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治安状况良好,全县幸福指数、人的安全指数和全面发展指数、社会和谐指数名列全省各县市前列,先后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双拥”模范县、全国村民自治模范县、全国卫生县城、全省农村党的建设先进县和全省平安县。 谷城面积2553平方公里,辖9镇l乡,村委会、居委会分别为252个、27个。年未有16.79万户、54.3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1.87万人,男性28.15万人。人口出生率7.91‰,死亡率5.51‰,自然增长率2.40‰,符合政策生育率96.66%。县城区29481户、14.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81万人。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23.43亿元(现价,下同),比上年增长8.7%。其中第一产业8.16亿元,比上年增长1.5%;第二产业8.19亿元,比上年增长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