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薪镇:
概况 清道光元年(1821)为天门县上白湖村上二里(中港里)渔薪团;民国时期,先后为渔薪区、第八区渔薪镇、第五区。新中国建立后为渔薪区(火箭渔薪人民公社)。1984年撤区建乡时为县(市)辖镇至今。2003年,全镇辖34个村民委员会和1个街道居民委员会。有5个民族,总人口71620人,汉族人口占99.88%。总面积91.77平方公里(含蒋湖农场山地用地面积),折合137636市亩。其中属本镇所有的耕地96350市亩,是天门市人口较多和土地利用率较高的乡镇。行政区域 渔薪镇共管辖着34个村和1个社区居委会,分别是韩家口、王家湾、赵场、万家新台、新建、郑家滩、吴场、魏桥、魏家口、熊台、姚家祠、青山、灰市、蔡庙、解场、泉湖、涂家花园、渔薪、武圣庙、盛湾、杨家嘴、潘家渡、观音湖、斗笠湾、涂家嘴、万董家台、张蔡、董家塌、涂口、杨场、潘家湾、罗家亭、朱文台、杨港;渔薪镇街道社区居民委员会。历史 渔薪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19世纪以来,在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中渔薪镇,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壮丽凯歌。1926年,中国共产党渔薪河小组和灰埠头小组建立,随后建立了潘家渡、杨家村、观音湖、朱文台、北港、青山、赵家场、王家湾、郑家滩、吴家场等党支部。1927年8月,建立中共天西区委员会。全镇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经过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战胜了国内外敌人,于1948年4月2日解放了渔薪河。此间,全镇为国捐躯的革命烈士200多人。在革命战争中也锻炼了一批英勇善战的渔薪籍将校,他们的业绩将载入史册。
新中国建立后,渔薪人民在中共渔薪镇(区、社)委、镇(区、社)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迅速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在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和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基础上,开展了有计划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并且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产物 渔薪镇地处江汉平原腹地,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多雨,春夏秋冬四季分明,日照充足,物产十分丰富。主要种植小麦、黄豆、水稻等粮食作物和棉花、油菜籽、黄花菜等经济作物。2003年,全镇种植粮食作物面积36920亩,总产量8695吨;种植棉花42979亩,总产量3448吨;种植油菜籽33957亩,总产4002渔薪镇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渔薪特色农业方兴未艾。全镇有1000余亩蔬菜生产基地,年产蔬菜20965吨;1100亩优质果树基地,年产桔、梨、葡萄、桃、柿、红枣等水果1200吨;360亩黄花基地,年产黄花菜52吨;300亩莲藕基地,年产量305吨;5500亩枫杨、水杉、白杨木材林,年木材采伐量5000立方米。大农业的发展,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镇内养猪、养牛、养羊、养鸡鸭等六畜兴旺。全镇年出栏瘦肉型肥猪50000余头,鸡鸭出笼25万只,鲜蛋产量2000余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