柞市镇:
湖南省衡阳市衡南县柞市镇地理位置 柞市镇位于衡南县西南,东南与茅市镇接界,西邻祁东县金桥镇和白鹤镇,北与泉湖镇、谭子山镇相连,柞市镇概貌行政区划 总面积79.6平方公里,共辖罗祠、代泉、赤桥、河阳、湾市、永和、凡荣、三角、红岩、桃元、阳兴、大元、柞市、师塘、沙溪村、洪堰、苍塘、藕池、罗元、虎岭、打龙、阳雅、广寺、城冲、罗家25个村、2个居委会、36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0989人。经济发展 全镇现有耕地面积20650亩,其中水田19615亩、旱土2035亩,农民以种植水稻为主、经济作物为辅,粮食总产量目前已达到17241吨,农副产品的种植以花生、黄豆为主。全镇共有山地面积123191亩,其中退耕还林4100亩、森林覆盖率达46%,山多林密是柞市一大特色,这也为柞市的养殖业提供了天然牧场,养殖山羊在柞市有较长的历史习惯,每年共养殖山羊15000多头。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按照“发展民营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大做强小城镇”的工作思路,大力实施“产业带镇、招商活镇”战略,全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城镇建设规模不断扩大,计划生育工作连续六年荣获全市先进单位。全镇政治稳定,社会安全,经济发展,事业进步,呈现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共同繁荣发展的新局面。江苏省宜兴市柞市镇简介 柞市镇位于宜兴西南35公里,东接张渚镇,南连太华山区,西界溧阳市,北毗鲸塘镇。境内三面环山,南高北低,丘陵、平地各半。柞市镇总面积66.6平方公里。(原西渚乡总面积24平方公里,有59个自然村,11个大队,120个生产队,11个林副业专业队。横山乡总面积约29平方公里,35个自然村,6个大队,42个生产队。原元上乡总面积26.4平方公里,有70个自然村,12个大队,141个生产队。)水文 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942小时,最多为2395小时,最少为1730小时。年平均气温15.6℃。春季平均气温14.5℃,夏季平均气温为26.8℃,秋季平均气温17.2℃,冬季平均气温4.1℃。风力变化一般是清晨小、午后大。从季节上看,是冬春最大,夏居中,秋最小。风向变化:春夏多东南风,秋多偏东风,冬多西北风。风力七级以上日数为12天,7月份较多。年平均降水量1197.3毫米,全年6月份为降水最多月,占年总降水量的14%,12月为最少月,占全年的3.9%。全年无霜期239天,一般初霜期11月15日,终霜期3月20日。按气候学划分,进入春夏秋冬的时间是3月20日、6月12日、9月16日、11月18日。山区降水比平原多10%左右。文物古迹 柞市镇历史悠久,经南京博物馆专家考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猪婆山曾是人群居住点,其陶瓷残片已被柞市镇恩荣坊宜兴文管会收藏。1984年,吾桥村出土的一条长8米、宽1米的汉代独木舟被南京博物馆收藏。 1、筱王村古窑群:主要分布在五圣行政村的筱王、大地、中窑、五圣、潘山岕、包家等自然村。现已发现的窑址有20多处。窑址直径小的约30多米,大的近百米,堆积高5—10米不等。古窑群建于宋代,部分窑址延烧至明初。其产品主要有四系坛、四系罐(俗称韩瓶)、小缸、执壶、瓶、盆等。灰褐色胎。施亮青釉,因胎色较深,施釉后器表略近褐色;釉层较薄,施釉往往不及底。拉坯成型,部分器物修坯不够精细,表面有旋坯纹。流、系、把等均采用粘接法。古窑群窑址分布范围较广,据传共有窑墩90多座,除五圣行政村外,在溧阳戴埠的神山、东干、宥里等地亦有分布。从堆积状况看,其延烧时间较长,产量巨大,是宋代宜兴日用陶瓷的重要产地之一。曾为岳飞抗金立下汗马功劳。2002年10月,筱王村古窑群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被确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