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岐镇:
简介 黄岐镇位于连江县东北部沿海突出部,处于黄岐半岛的中心地带黄岐镇,东面与苔录镇相连,西面与安凯乡相接,南面与马祖列岛隔海相望(两岸最近处仅距离8000米,是祖国大陆离马祖岛最近的地区),北面位于罗源湾出口处的南岸。黄岐镇陆域面积1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483亩,林地面积11122亩,南北两侧海岸线长达21公里,镇内公路里程31公里,镇区离省城福州99公里。黄岐镇人口25042人,辖有7个行政村和4个街道,是福州市商贸旺镇和特色镇。乡镇概况 黄岐镇古名黄崎,又称凤岐。位于福州市连江县东北黄岐半岛中段南部,与马祖黄岐镇列岛一水相连。镇驻地黄岐,海拔10米,距县城58公里。唐代属永福乡崇德里,宋为崇德下里(后为崇德一里)。元代后改称二十六都直到清末。民国初属第八区。民国24年(1935年)编查保甲设黄岐、长沙2个联保,属第三区署。民国29年首设黄岐镇。民国33年后苔北琇乡并入改称黄苔镇。新中国成立初属第六区。1950年6月划为第八区,暂由七区(筱埕)代管。1952年4月正式设区,改为第九区。1955年底改称黄岐区。1958年撤区设乡,同年9月成立人民公社。1979年4月析为安凯、苔菉、黄岐3个公社。1984年6月撤社建乡,同年11月改为镇建制。1995年黄岐镇陆地总面积13.5平方公里,设4个居民委员会,7个村民委员会,118个村(居)小组,计5206户,25090人,其中畲族近300人,分布13个自然村。乡镇建设 黄岐镇的水、电、交通、通讯、服务等设施齐全,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防波黄岐镇堤内建有千吨级码头;建设了国家一级渔港,港内水域面积62万平方米,低潮位时大部分水深3-7米,停靠1000多艘轮船;围海造地7.5万平方米,解决了黄岐镇生产、生活用地问题。在此基础上,投入亿元资金在围海地块上建起了一座包括住宅和商贸区的“黄岐新城”。同时,先后为镇区周边的六个村铺设了水泥路,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建成了对台专业码头、加油站等专门设施。2003年10月,经国家农业部批准,在原来黄岐国家一级渔港的基础上建设黄岐国家中心渔港,工程总投资5700多万元,计划在500米防波堤基础上延伸200米,填海造地16万平方米,建设15个码头泊位。目前工程正在建设中。海水养殖和捕捞业一直是黄岐镇的支柱产业,远洋捕捞业、近内海轻型作业、海水养殖业等产业发展良好,目前有海带、牡蛎、贻贝、鲍鱼、石斑鱼等高优品种养殖。黄岐镇鲍鱼养殖共投入资金达到2.7亿元,形成了集岸上育苗基地、工厂化养殖与海上挂养结合,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模式。目前鲍鱼养殖场达41家,2007年鲍鱼养殖达11500万粒。经济建设 黄岐镇为沿海丘陵地区,2836亩耕地多为山园。半岛南北两面岛礁棋布,黄岐镇港湾众多,海域广阔,海产丰富,尤以大黄鱼名闻遐迩。居民世代以海为田。黄岐湾是省内著名渔港。但历史上这里常受倭寇和海盗劫掠,明代海禁,清初迁界,渔区经济受到严重破坏。抗日战争时期,两度沦陷,各村遍遭日军轰炸杀掠,人民流离失所。新中国成立后,海洋捕捞恢复很快,1957年海带南移成功,海水养殖业迅速发展。但因地处海防前线,经济发展受到很大制约。1979年后,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和两岸关系逐渐缓和,国家加强对海岛建设支援,使水、电、路、通讯、码头、港口等基础设施日渐改善,发展速度加快。1995年黄岐镇社会总产值达4.16亿元,拥有27对远洋捕捞钢质渔轮,扇贝、鲍鱼等海珍品养殖迅速发展,水产品总产量3.51万吨,居全县第三位。以水产加工、船舶修造、海上运输等行业为骨干的乡镇企业发展到600余家,年产值2.41亿元。出口商品交货总值305万元,镇财政收入197万元,渔民人均纯收入2630元。近年对台小额贸易发展很快,1995年达4700万元。居住马祖列岛军民的蔬菜、副食品等生活必需品,大部分由黄岐对台贸易点转运供应。成为省内对台贸易的重要基地及和平统一祖国的一个窗口。2003年,完成工农业总产值9.81亿元,比增11.8%,其中工业产值3.98亿元,农业产值5.83亿元,财政收入 412.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211元。党政建设口号 黄岐镇党委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六黄岐镇个好”的目标要求,以争创省级先进乡镇党委活动为载体,适应基层党建工作的新形势、新要求,不断加大创新工作力度,全面加强基层党建工作,有力地促进了黄岐镇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先后荣获全国文明乡镇、国家卫生镇和全国环境优美乡镇以及福州市经济强镇等荣誉称号。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抓班子、强队伍,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
在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如何有效地解决当前社会基层诸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加快地方经济发展,其中最为关键的因素就是如何用好干部、管好干部。为此,我们主要抓好三支力量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