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菉镇:
乡镇概况 苔菉镇位于福州市连江县境东北黄岐半岛末端,镇驻地苔菉,海拔30米,距县69公里。东北部为北茭海峡,连接罗源湾可门口和三都澳,是闽浙海上主苔菉镇要航道;东南与马祖列岛仅隔4.96海里。域内海岸曲折,港湾众多,海域广阔,海产丰富。唐属永福乡崇德里,宋为崇德下里(后为崇德一里)。元代后属二十六都直至清末。民国初属第八区。民国24年编查保甲设苔菉、北茭、琇 3个联保,属第三区署。民国29年设苔北琇乡。民国33年6月后与黄岐镇合并称黄苔镇。新中国成立初属第六区。1952年属第九区。1955年属黄岐区。1958年属黄岐人民公社。1979年4月从黄岐公社析出8个大队成立苔菉公社。1984年6月撤社建乡。1992年8月改为镇建制。1995年苔菉镇陆地总面积仅7.7平方公里,设8个村民委员会,75个村民小组,计6934户,27068人,分布13个自然村。经济建设 苔菉镇地处连江县黄岐半岛最末端,三面濒临东海,陆地面积7.7平方公里,与马祖列岛仅隔4.96公里,是一个以海洋捕捞、海水养殖、水产品贸易以及水产品加工四大苔菉镇产业为支柱的纯渔业重镇。镇区内港湾众多,有沃口13个,大小岛屿7个,共有大小渔船800多艘。辖8个行政村,人口2.7万,其中4个村跨入亿元村行列,是首批省级“明星乡镇”、“省渔业十强镇”、“省渔区综合改革试验区”。2006年,完成工农业总产值15.9亿元,其中工业产值1.09亿元,农业产值14.8亿元,财政收入442.32万元该镇为连江最前沿,半岛丘陵直逼海滨,耕地仅2662亩,多种甘薯,居民以渔业为主,定置作业历史悠久,盛产大黄鱼、带鱼、鳗鱼、毛虾等,尤以干制虾皮、丁香和腌制咸鱼、虾酱闻名遐迩。历史上因受倭劫、匪盗、海禁、迁界等灾难,经济发展缓慢。抗战时期两度沦陷,苔菉等村被日军狂炸几成平地。新中国成立后,渔业很快恢复发展,但因地处海防前线,发展受到很大制约。1979年后,进入高速持续发展新阶段,成为县内主要渔业基地。1995年渔业生产单位642个,船只720艘,其中400~600匹钢质渔轮75对,占全县60%,水产品总产量10.07万吨,占全县水产总产量三分之一,水产品畅销国内外。出口商品交货总值3600万元。基础设施和渔业服务行业日趋完善,水产品加工业迅速发展,乡镇企业742家,总产值3.41亿元。苔菉镇社会总产值达6.85亿元,居全县首位。镇财政收入386.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703元。招商项目杂鱼精深加工项目 一、项目内容、建设规模及选址
拟在连江县苔菉镇建设一家专门从事鲐渔业参鱼、龙头鱼、犀鳕鱼、虾皮等低值水产品精加工的现代标准企业,占地2000平方米,年产各类即食加工食品500吨,年产值1000万元左右。项目选址:苔菉镇。